粒食
詞語(yǔ) | 粒食 |
---|---|
拼音 | lì shí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yǔ) |
形式 | ab式詞語(yǔ) |
意思:
(一)、以谷物為食。(二)、泛指糧食。
解釋?zhuān)?/h2>
(一)、以谷物為食。
《禮記·王制》:“北方曰 狄 ,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陳澔 集說(shuō):“西北地寒,少五穀,故有不粒食者。” 南朝 梁 沉約 《均圣論》:“嘉穀肇播,民用粒食。”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圣人者立,然后知宮居而粒食。”
(二)、泛指糧食。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二:“竊尋下民之命,粒食為本。”《太平廣記》卷十引 唐 胡璩 《譚賓錄·蘇瓌》:“今粒食踴貴,百姓不足。” 元 張宇 《送趙宜之歸》詩(shī):“ 玉山 有嘉禾,未肯求粒食。”
釋義:
粒食 拼音lì shí,釋義以谷物為食 。
相關(guān)詞語(yǔ):
哀梨蒸食八珍玉食伴食宰相幫虎吃食飽食暖衣飽食終日并日而食不食馬肝不食周粟不食之地布衣蔬食伴食中書(shū)幫狗吃食卑宮菲食背惠食言杯水粒粟敝衣糲食弊衣簞食
詞語(yǔ)形式
熱門(mén)屬性詞語(y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