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罪
詞語 | 同罪 |
---|---|
拼音 | tóng zuì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同樣的罪行;同樣的罪名。《左傳·襄公六年》:“同罪異罰,非刑也。”《后漢書·桓譚傳》:“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姦吏得因緣為市。”宋 陸游《南唐書·江文蔚傳》:“同罪異誅,觀聽疑惑。”(二)、同樣的過失。宋 米芾《寄雪郎中彭紹》詩之二:“張顛 與 柳 頗同罪,鼓吹俗子起亂離。”
(三)、同樣論罪;同樣受到處罰。《左傳·昭公七年》:“吾先君 文王,作僕區(qū)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晉書·刑法志》:“其見知而故不舉劾,各與同罪……其不見不知,不坐也。”田漢《謝瑤環(huán)》第五場:“你們休得猖狂,豈不聞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解釋:
(一)、同樣的罪行;同樣的罪名。
《左傳·襄公六年》:“同罪異罰,非刑也。”《后漢書·桓譚傳》:“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姦吏得因緣為市。” 宋 陸游 《南唐書·江文蔚傳》:“同罪異誅,觀聽疑惑。”
(二)、同樣的過失。
宋 米芾 《寄雪郎中彭紹》詩之二:“ 張顛 與 柳 頗同罪,鼓吹俗子起亂離。”
(三)、同樣論罪;同樣受到處罰。
《左傳·昭公七年》:“吾先君 文王 ,作僕區(qū)之法,曰:‘盜所隱器,與盜同罪。’”《晉書·刑法志》:“其見知而故不舉劾,各與同罪……其不見不知,不坐也。” 田漢 《謝瑤環(huán)》第五場:“你們休得猖狂,豈不聞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釋義:
詳細(xì)解釋(1).同樣的罪行;同樣的罪名。同等的罪行。《左傳·襄公六年》:“同罪異罰,非刑也。”《后漢書·桓譚傳》:“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奸吏得因緣為市。” 宋 陸游 《南唐書·江文蔚傳》:“同罪異誅,觀聽疑惑。”
造句:
1、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民諺
2、 或一事殊法,同罪異論,奸吏得因緣為市。
相關(guān)詞語:
替罪羊本同末異標(biāo)同伐異不敢茍同不同凡響不同流俗不約而同八纮同軌白藋同心白首同歸百口同聲比眾不同本同末離畢力同心不測之罪不謀而同不謀同辭不期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