玎珰
詞語 | 玎珰 |
---|---|
拼音 | dīng dā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同“叮當(dāng)”。解釋:
(一)、亦作“ 玎當(dāng) ”。象聲詞。
唐 韓偓 《秋雨內(nèi)宴》詩:“一帶清風(fēng)入畫堂,撼真珠箔碎玎璫。” 元 薩都剌 《題二宮人琴壺圖》詩:“冰絃素手彈鳳凰,玉壺投矢聲玎璫。” 元 曾瑞 《醉花陰·元宵憶舊》套曲:“恨簷馬玎當(dāng),怨塞鴻悽切。”
(二)、首飾名。
明 沉榜 《宛署雜記·經(jīng)費(fèi)下》:“ 萬歷 二十年,取狀元梁冠一頂,黑角束帶一條、玎璫一付,進(jìn)士巾七十五頂。”
釋義:
玎珰是漢語詞匯,形容金屬、瓷器等撞擊的聲音。
相關(guān)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