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煙
詞語 | 烽煙 |
---|---|
拼音 | fēng yān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烽火:烽煙四起。解釋:
(一)、亦作“ 烽煙 ”。烽火臺(tái)報(bào)警之煙。亦借指戰(zhàn)爭(zhēng)。
南朝 陳 徐陵 《為貞陽侯重與王太尉書》:“ 廣陵 京口 ,烽煙相望。” 唐 姚合 《送李廓侍御赴西川行營》詩:“從今 雟州 路,無復(fù)有烽煙。” 宋 歐陽修 《寄王仲儀龍圖》詩:“威行四境烽煙斷,響入青山號(hào)令傳。” 魯迅 《集外集拾遺·好東西歌》:“南邊整天開大會(huì),北邊忽地起烽煙。”
(二)、見“ 烽煙 ”。
釋義:
烽煙,漢語詞匯。拼音:fēng yān釋義:火臺(tái)報(bào)警之煙,指戰(zhàn)爭(zhēng)。出自《東周列國志》第二回
造句:
1、你龍盤九州的一聲長嘯,燦爛了我們的歷史,你在戰(zhàn)火烽煙中的鳳凰涅盤,磨練了我們的意志,你不屈的雄姿震驚了世界,你騰起的明天是不朽的詩篇。
2、阿富汗長久以來烽煙不斷。
相關(guān)詞語:
一溜煙不食煙火扯纖拉煙沉烽靜柝烽鼓不息烽火連年烽火連天烽火四起分煙析產(chǎn)分煙析生烽火相連過眼煙云過眼云煙浩如煙海荒無人煙灰飛煙滅灰煙瘴氣火滅煙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