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
詞語 | 玻璃 |
---|---|
拼音 | bō li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一種質地硬而脆的透明物體,沒有一定的熔點。一般用石英砂、石灰石、純堿等混合后,在高溫下熔化、成型、冷卻后制成。(二)、指某些像玻璃的塑料:玻璃絲。有機玻璃。
解釋:
(一)、亦作“ 玻瓈 ”。古為玉名,亦稱水玉,或以為即水晶。今指一種質地硬而脆的透明物體。一般玻璃是用含石英的砂子、石灰石、純堿等混合后,在高溫下熔化,成型,冷卻后制成。
《太平廣記》卷八一引《梁四公記》:“ 扶南 大舶從 西天竺國 來,賣碧玻璃鏡,內外皎潔……置五色物于其上,向明視之,不見其質。”《新唐書·西域傳下·吐火羅》:“ 劫 者,居 蔥嶺 中…… 武德 二年,遣使者獻寶帶,玻瓈、水精杯。”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玻璃》:“本作‘頗黎’。 頗黎 ,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又﹝集解﹞引 陳藏器 曰:“玻璃,西國之寶也,玉石之類,生土中。” 巴金 《滅亡》第一章:“他放下詩稿,對著布滿了灰塵的玻璃窗發楞。”
(二)、比喻平靜澄澈的水面。
宋 毛滂 《清平樂》詞:“天連翠瀲,九折玻瓈軟。” 金 高士談 《減字木蘭花》詞:“漲緑涵空,十頃玻璃四面風。” 元 任昱 《一枝花·題東湖》套曲:“放船去在天際,楊柳風輕生浪遲,漾動玻璃。”
(三)、比喻明凈的天空。
宋 陸游 《八月十四日夜湖山觀月》詩:“長空露洗玻璃碧,紫金之盤徑三尺。” 元 朱庭玉 《點絳唇·中秋月》套曲:“爛銀盤涌,冰輪動,輾玻璃萬頃,無轍無蹤。” 明 陳鐸 《醉花陰·賞燈》套曲:“值 堯 天新霽,剔團圞月漾玻璃。” 清 潘耒 《登五老峰最高頂》詩:“寒空嘯裂碧玻璃,大地山河收寸掌。”
(四)、指酒。
宋 梅堯臣 《依韻酬永叔再示》:“隣邦或有寄嘉釀,瓦罌土缶盛玻瓈。” 金 元好問 《踏莎行》詞:“翠縷香凝,玉膏酒灩,仙翁莫訴玻璃滿。” 宋 陸游 《蜀酒歌》:“青絲玉瓶到處酤,鵝黃玻璃一滴無。” 宋 陸游 《醉書》詩:“一樽酌罷玻璃酒,高枕窗邊聽雨眠。”自注:“偶餘 眉州 酒一樽,獨酌遂醉。”參見“ 玻璃春 ”。
(五)、指玻璃酒杯。
宋 歐陽修 《寄圣俞》詩:“憶在 洛陽 各年少,對花把酒傾玻瓈。” 宋 張孝祥 《菩薩蠻》詞:“天公憐好客,酒面風吹白。更引十玻璃,月明騎鶴歸。” 明 黃祖儒 《醉花陰·元夜》套曲:“屠蘇酒瀲灧泛玻璃。”
(六)、 玻璃江 之省稱。
宋 范成大 《萬景樓》詩:“ 玻璃 濯錦 遙相通,指麾 大渡 來朝宗。”參見“ 玻璃江 ”。
(七)、指某些像玻璃的物質。如:有機玻璃;玻璃絲。
釋義:
熔體在冷卻過程中黏度逐漸增大而得的不結晶的固體材料。性脆而透明。有石英玻璃、硅酸鹽玻璃、鈉鈣玻璃、氟化物玻璃等。通常指硅酸鹽玻璃,以石英砂、純堿、長石及石灰石等為原料,經混和、高溫熔融、勻化后,加工成形,再經退火而得。廣泛用于建筑、日用、醫療、化學、電子、儀表、核工程等領域。
相關詞語:
萬頃琉璃雕花玻璃夾層玻璃家電玻璃水玻璃琉璃觀音玻瓈春琉璃球懸璃玻璃板琉璃燈心若琉璃鉛玻璃琉璃娃娃釹玻璃琉璃火鈣玻璃玻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