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水韻
詞語 | 平水韻 |
---|---|
拼音 | píng shuǐ yùn |
字數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原為金代供科舉考試用的官韻書。分漢字一百零六韻。元、明、清以來作近體詩時以為押韻的根據。解釋:
(一)、原為 金 代官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
平水 是舊 平陽府 城(今 山西 臨汾市 )的別稱,因該韻書刊行于此,故名。有兩種:一種將 宋 代《禮部韻略》注明同用之韻悉數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聲“迥”、“拯”及去聲“徑”、“征”,亦各并為一部,共一百零六韻:上、下平各十五韻,上聲廿九,去聲三十,入聲十七。其韻目見于 金 王文郁 《平水新刊禮部韻略》、 張天錫 《草書韻會》及 宋 末 陰時夫 《韻府群玉》,為后來作近體詩者押韻的依據。又一種分為一百零七韻,上聲“迥”、“拯”不并,為 宋 末 劉淵 《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所本。 劉 書不傳,其韻目見于 元 初 熊忠 《古今韻會舉要》。
釋義:
1.原為金代官韻書,供科舉考試之用。平水是舊平陽府城(今山西臨汾市)的別稱,因該韻書刊行于此,故名。有兩種:一種將宋代《禮部韻略》注明同用之韻悉數并合,又原不同用的上聲"迥"﹑"拯"及去聲"徑"﹑"征",亦各并為一部,共一百零六韻:上﹑下平各十五韻,上聲廿九,去聲三十,入聲十七。其韻目見于金王文郁《平水新刊禮部韻略》﹑張天錫《草書韻會》及宋末陰時夫《韻府群玉》,為后來作近體詩者押韻的依據。又一種分為一百零七韻,上聲"迥"﹑"拯"不并,為宋末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所本。劉書不傳,其韻目見于元初熊忠《古今韻會舉要》。
造句:
1、研究李白詩歌中的混韻現象,說明對平水韻的改革是必然的。
2、諸如在平仄、押韻、古今讀音等方面,特別是對“平水韻”和“新韻”的使用上更是觀點各異。
相關詞語:
抱不平潑冷水阿平絕倒巴山蜀水跋山涉水白山黑水白水鑒心杯水車薪背水一戰冰寒于水不服水土不平則鳴不通水火抱打不平悲歌易水杯水粒粟杯水輿薪杯水之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