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箸
詞語 | 借箸 |
---|---|
拼音 | jiè zhù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喻代別人出謀劃策元載相公曾借箸, 憲宗皇帝亦留神。—— 杜牧《河湟》解釋:
(一)、《史記·留侯世家》:“ 食其 未行, 張良 從外來謁。
漢王 方食,曰:‘ 字房 前!客有為我計橈 楚 權者。’具以 酈生 語告,曰:‘於 子房 何如?’ 良 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 漢王 曰:‘何哉?’ 張良 對曰:‘臣請藉前箸為大王籌之。’”藉,《漢書·張良傳》作“借”。箸,筷子。后因以“借箸”指為人謀劃。 唐 杜牧 《河湟》詩:“ 元載相公 曾借箸, 憲宗皇帝 亦留神。” 元 馮子振 《鸚鵡曲·四皓屏》:“借箸籌滅 項 興 劉 ,到底學神仙去。” 茅盾 《雜感二題·又一副嘴臉》:“ 日本 武士,對于 中國 的這些‘好心腸的老實人’之諄諄勸告,借箸代謀,大概并不領情,大概在暗笑。”亦作“ 借筯 ”。 唐 柳宗元 《送邠寧獨孤書記赴辟命序》:“吾子歷覽古今之變,而通其得失,是將植密畫於借筯之宴,發(fā)羣謀於章奏之筆。”《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陛下雖前席問計,羣臣欲借筯出奇,以臣料之,恐無及也。”
釋義:
《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張良〉酈生未行,良從外來謁漢王。漢王方食,曰:「客有為我計橈楚權者。」具以酈生計告良曰:「于子房何如?」良曰:「誰為陛下畫此計者?陛下事去矣。」?jié)h王曰:「何哉?」良曰:「臣請借前箸以籌之。昔湯武伐桀紂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項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閭,式箕子門,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發(fā)鉅橋之粟,散鹿臺之財,以賜貧窮,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不復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馬華山之陽,示無所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塑,天下不復輸積,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離親戚,棄墳墓,去故舊,從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國后,唯無復立者,游士各歸事其主,從親戚,反故舊,陛下誰與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彊,六國復橈而從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誠用此謀,陛下事去矣。」?jié)h王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乃公事!」令趣銷印。
造句:
1、 蒲昌年借箸代籌,所有的計策環(huán)環(huán)相扣,可謂滴水不漏,讓耶里察臺和土登法王驚若天人。
2、 天心子道長借箸代籌,給熊儲勾勒了一幅戰(zhàn)略遠景圖,然后就飄然下山而去。
相關詞語:
背城借一草船借箭超超玄箸東挪西借借貸無門借刀殺人借風使船借古諷今借古喻今借花獻佛借交報仇借酒澆愁借面吊喪借尸還魂借書留真借題發(fā)揮借箸代籌借坡下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