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賦
詞語 | 逋賦 |
---|---|
拼音 | bū fù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未交的賦稅。(二)、指逃避賦稅。
解釋:
(一)、未交的賦稅。
《漢書·武帝紀》:“行所巡至, 博 、 奉高 、 蛇丘 、 歷城 、 梁父 ,民田租、逋賦貸,已除。” 顏師古 注:“逋賦,未出賦者也。”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賦稅》:“ 周世宗 嘗患賦稅之不均,詔長吏重定。 潁州 刺史 王祚 躬行部縣,均其輕重,補流民逋賦以萬數,增其舊籍。”《清史稿·宣宗紀二》:“八月甲子,以皇太后六旬萬壽,普免各省逋賦。”
(二)、指逃避賦稅。
《明史·張居正傳》:“ 居正 以 江 南貴豪怙勢及諸奸猾吏民善逋賦,選大吏精悍者嚴行督責。” 章炳麟 《訄書·定版籍》:“農夫占田寡,而為傭耕。其收租稅,畝錢三千以上。有闕乏,即束縛詣吏,榜笞與逋賦等。”
釋義:
逋賦(bū fù ㄅㄨ ㄈㄨˋ),意思是未交的賦稅。
相關詞語:
逋逃之臣逋慢之罪逋逃之藪登高能賦登高必賦毒賦剩斂繁刑重賦橫賦暴斂橫槊賦詩橫征暴賦量金買賦琴歌酒賦輕賦薄斂輕傜薄賦輕徭薄賦輕繇薄賦騷情賦骨豕竄狼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