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詞語 | 注釋 |
---|---|
拼音 | zhù shì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也叫注解。(二)、用簡明文字解釋書刊中的字、詞、句。
(三)、也叫注文。解釋的文字。
解釋:
(一)、解釋字句的文字。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若夫注釋為詞,解散論體,雜文雖異,總會是同。” 唐 劉知幾 《史通·補注》:“既而史傳小書,人物雜記……文言美辭,列於章句,委曲敘事,存於細書。此之注釋,異夫儒士者矣。”《<廖仲愷集>前言》:“文中的外國地名、人名,與現在通用的譯名頗不一致,為保持原貌,未加改動,其中重要的作了簡略注釋。”
(二)、用文字解釋字句。
《隋書·文學傳·潘徽》:“總會舊轍,創立新意,聲別相從,即隨注釋。” 宋 姚寬 《西溪叢語》卷下:“ 陶潛 《讀山海經》十三首用事,今本多差誤,各為注釋之。” 明 王鏊 《震澤長語·經傳》:“﹝ 朱子 ﹞天文歷律度數,無不究悉,仍好為文,工於詩,工於筆札,如《楚詞》、 韓 文,亦皆注釋。”
(三)、解釋字句的文字。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考證》:“舊 蜀 本 杜 詩,并無註釋。”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於一一音,有一一説,不達註釋,可以達用。”《瞿秋白文集》編輯委員會《<瞿秋白文集>序》:“在文集的各部分,編者都曾經加了一些註釋。”
(四)、用文字解釋字句。
《明史·顧鼎臣傳》:“進講 范浚 《心箴》,敷陳剴切。帝悅,乃自為註釋,而 鼎臣 特受眷。”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純廟博雅》:“每一詩出,令儒臣註釋,不得原委者,許歸家涉獵。”
釋義:
注釋,是對書籍或文章的語匯、內容、背景、引文作介紹、評議的文字。為了保障原作者的著作權。為古書注釋開始于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分得較細,分別稱之為注、釋、傳、箋、疏、章句等。包含的內容很廣。諸凡字詞音義、時間地點、人物事跡、典故出處、時代背景都是注釋對象。有腳注、篇末注、夾注等形式。古籍注釋列在正文之中,有雙行夾注和夾注。現代書籍注釋列于正文當頁之下,稱腳注,亦稱本面注;列于文章之后或列于書籍之后者稱篇末注。不管采用何種方式,全書注文的編排一般要求統一,以便于讀者查考。
造句:
1、這雨,輕唱著,挖空你的心思,道出你的惆悵,注釋你的疑惑,彌漫你的想像,使你覺得自己仿佛已經變做一滴雨,一棵樹,一根草,一束花,一把土……這雨,使得時間似乎凝固,只有墻上的鐘告訴你生命在延續。
2、生活是一本精深的書,別人的注釋代替不了自己的理解,愿你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相關詞語:
愛不忍釋愛不釋手冰解凍釋冰消雪釋秤斤注兩凍解冰釋大雨如注孤注一擲渙然冰釋渙如冰釋渙若冰釋解兵釋甲解疑釋惑矜平躁釋盡釋前嫌離蔬釋屩離蔬釋蹻令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