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
詞語 | 書法 |
---|---|
拼音 | shū fǎ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般指中國傳統的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方法。包括執筆、用筆、結構、布局等。伊斯蘭教國家也流行阿拉伯字書法。解釋:
(一)、古代史官修史,對材料處理、史事評論、人物褒貶,各有原則、體例,謂之“書法”。
《左傳·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故知當時史臣各懷直筆,斯則有犯必死,書法無捨者矣。” 宋 謝采伯 《密齋筆記》卷四:“《論語》書法之嚴,即《春秋》書法也。” 明 劉基 《春秋明經·鄭伐許鄭伯伐許》:“蓋與 鄭 伐 許 、 鄭伯 伐 許 之書法同矣。”
(二)、文字的書寫藝術。亦指書法作品。
《南齊書·周颙傳》:“少從外氏車騎將軍 臧質 家得 衛恒 散隸書法,學之甚工。” 宋 錢愐 《錢氏私志》:“ 元章 書法之妙,今日可謂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詩的從古也沒有這好的。又且書法絶妙,天下沒有第三個。” 周揚 《在中國書法家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書法作為一門 中國 獨特的藝術,我們應該重視它。”
(三)、指漢字形體。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壹貳叁肆等字》:“至如 秦 漢 碑,惟一二三書法不同。”
(四)、措辭方式。
呂叔湘 《<通鑒>標點瑣議》:“《通鑒》書法,‘夜’一字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說何日之事,‘夜’字連下讀,‘夜’字點斷,意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斷,意為‘趁夜里’。”
釋義:
傳統藝術之一。指用毛筆書寫篆、隸、正、行、草各體漢字的藝術。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點畫、結構、章法等,與中國傳統繪畫、篆刻藝術關系密切。有三千多年歷史,以商周的金文為萌芽;其后秦篆、漢隸、晉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勝。
相關詞語:
掉書袋白面書生抱法處勢閉戶讀書秉筆直書博覽群書不二法門不法常可不及之法白面書郎敗法亂紀伴食中書閉門讀書不刊之書不足為法吹大法螺春秋筆法刺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