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
詞語 | 覺察 |
---|---|
拼音 | jué chá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發(fā)覺;看出來:日子長了,她才覺察出他耳朵有些聾。解釋:
(一)、發(fā)覺;察知。
南朝 梁武帝 《斷酒肉文》之一:“貪毒亦如是,瞋毒亦如是,癡毒亦如是,三毒等分皆同,過患相與,宜深自覺察,善思方便。” 唐 劉知幾 《史通·書志》:“亦有事應(yīng)可書,宜別標(biāo)題,而古來作者,曾未覺察。”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三:“子侄門徒輩,從旁抄録,一字亥豕,輒自覺察,不可欺也。” 洪深 《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七:“散文須使朗誦者先在內(nèi)容方面覺察情緒,再從而辨出節(jié)奏。”
(二)、檢舉揭發(fā)。
《宋史·度宗紀(jì)》:“申禁奸民妄立經(jīng)會,私創(chuàng)庵舍,以避征徭。保伍容芘不覺察坐之。”《續(xù)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十年》:“今州縣官吏贓敗,或營求脫免,請下諸路制、總、監(jiān)司遵守,仍許臺臣覺察。”
(三)、警覺地察查。
《舊五代史·食貨志》:“沿江州縣,每有舟船到岸,嚴(yán)加覺察,不許將雜鉛錫惡錢往來換易好錢。如有私載,并行收納。” 宋 司馬光 《乞罷保甲招置長名弓手札子》:“其下番者,自十將以下,各隨所居之處,與耆長同覺察本管分內(nèi)曾為強盜之人及窩藏之家。” 明 沉榜 《宛署雜記·圣諭》:“七月,説與百姓每:互相覺察,不許窩藏賊盜。”
釋義:
1. 看出。如:覺察出他行跡可疑。如:覺察毯子很粗糙。
相關(guān)詞語:
不覺技癢不知不覺察察為明察己知人察見淵魚察今知古察言觀色察察而明察言觀行察顏觀色洞察秋毫洞察一切洞察其奸端倪可察洞幽察微觀風(fēng)察俗觀貌察色觀形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