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斷
詞語 | 土斷 |
---|---|
拼音 | tǔ duà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東晉、南朝 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西晉 時由于戰亂,中原地區豪族多遷居 江 南,仍稱原來郡籍,形成諸僑郡縣。至 東晉 哀帝 時,桓溫 推行土斷法,裁併僑置郡縣,整頓戶籍,史稱“庚戌土斷”。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斷,作為加強王朝統治,與豪門爭奪勞動力,擴大賦役和兵源的一種手段?!稌x書·成帝紀》:“﹝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興平陵。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薄端螘の涞奂o中》:“及至大司馬 桓溫,以民無定本,傷治為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于時財阜國豐,實由于此?!薄杜f唐書·楊炎傳》:“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姦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於朝廷。”《資治通鑒·晉哀帝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戶口,令所在土斷,嚴其法制,謂之庚戌制?!焙?注:“令西北士民僑寓東南者,所在以土著為斷也。”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所謂土斷,就是主張把僑郡縣士民作為土著,民眾向朝廷納租稅,服徭役,不再讓士族獨占這些利益?!?h2>解釋:(一)、東晉 、 南朝 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
西晉 時由于戰亂,中原地區豪族多遷居 江 南,仍稱原來郡籍,形成諸僑郡縣。至 東晉 哀帝 時, 桓溫 推行土斷法,裁併僑置郡縣,整頓戶籍,史稱“庚戌土斷”。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斷,作為加強王朝統治,與豪門爭奪勞動力,擴大賦役和兵源的一種手段。《晉書·成帝紀》:“﹝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興平陵 。實編戶,王公已下皆正土斷白籍?!薄端螘の涞奂o中》:“及至大司馬 桓溫 ,以民無定本,傷治為深,庚戌土斷,以一其業。于時財阜國豐,實由于此?!薄杜f唐書·楊炎傳》:“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姦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於朝廷。”《資治通鑒·晉哀帝興寧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戶口,令所在土斷,嚴其法制,謂之庚戌制?!?胡三省 注:“令西北士民僑寓東南者,所在以土著為斷也?!?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五章第二節:“所謂土斷,就是主張把僑郡縣士民作為土著,民眾向朝廷納租稅,服徭役,不再讓士族獨占這些利益?!?/p>
釋義:
1.東晉﹑南朝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西晉時由于戰亂,中原地區豪族多遷居江南,仍稱原來郡籍,形成諸僑郡縣。至東晉哀帝時,桓溫推行土斷法,裁并僑置郡縣,整頓戶籍,史稱"庚戌土斷"。后南朝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斷,作為加強王朝統治,與豪門爭奪勞動力,擴大賦役和兵源的一種手段。
相關詞語:
一掊土安土重遷暗弱無斷安土樂業安土重舊安土重居半截入土不服水土本鄉本土不便水土簸土揚沙不斷如帶不習地土不習水土不習水土殘編斷簡抽刀斷水愁腸寸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