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中律
詞語 | 排中律 |
---|---|
拼音 | pái zhōng lǜ |
字數(shù)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指在肯定、否定之間必須擇其一,不能兩不可。也就是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在同一時間、同一意義上,對同一問題做的兩個互相矛盾的判斷中,必有一個是真的,非此即彼,不能都否定。如在“甲是乙”和“甲不是乙”這兩個判斷中,必須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沒有第三種可能。違反這條規(guī)律,就會犯模棱兩可的錯誤。解釋:
(一)、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在同一時間和同一條件下,互相矛盾的兩個判斷中,必有一真,不能都假。如一個是假的,另一個一定是真的,不能有中間情況。
釋義:
形式邏輯的基本規(guī)則之一。其內(nèi)容為:在必須作出判斷的時候,要有所斷定,不能無可無不可,無所斷定;對于只有互相矛盾的兩個可能的問題,要有所肯定,不能兩不可,對兩個可能全都否定。它和同一律、矛盾律都不同,從一個新的角度要求思維的確定性。因其要求排除兩個矛盾判斷之間的中間者,故稱排中律。
造句:
1、 在此基礎(chǔ)上給出一機器能行算法,把排中律等值置換成任一重言式,證明任一命題邏輯內(nèi)定理。
2、 例如,當使用nan時,排中律就不成立了。
相關(guān)詞語:
杯中物肉中刺眼中釘哀感中年暗中摸索暗箭中人百發(fā)百中抱令守律薄寒中人百中百發(fā)伴食中書杯中蛇影杯中之物悲從中來馳名中外此中三昧從中漁利從中作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