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賢路
詞語 | 避賢路 |
---|---|
拼音 | bì xián lù |
字數 | 3字詞語 |
形式 | abc式詞語 |
意思:
避位讓賢。語出《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晉書·元帝紀》:“帝遣使謂 敦(王敦)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于 瑯邪,以避賢路。’”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簡文 更答曰:‘若 晉 室靈長,明公便宜奉行此詔,如大運去矣,請避賢路。’”《魏書·辛雄傳》:“雄 面辭曰:‘臣不能死事,俛眉從賊,乃是朝廷罪人,縱陛下不賜誅罰,而北來尚書勛高義重,臣宜避賢路。’”解釋:
(一)、避位讓賢。語出《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晉書·元帝紀》:“帝遣使謂 敦 ( 王敦 )曰:‘公若不忘本朝,于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于 瑯邪 ,以避賢路。’”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黜免》:“ 簡文 更答曰:‘若 晉 室靈長,明公便宜奉行此詔,如大運去矣,請避賢路。’”《魏書·辛雄傳》:“ 雄 面辭曰:‘臣不能死事,俛眉從賊,乃是朝廷罪人,縱陛下不賜誅罰,而北來尚書勛高義重,臣宜避賢路。’”
釋義:
1.避位讓賢。語出《史記.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相關詞語:
安宅正路傲賢慢士半路出家必由之路篳路藍縷避而不談避害就利避禍就福避坑落井避讓賢路避實擊虛避實就虛避世絕俗避兇趨吉避重就輕不避斧鉞半路修行半半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