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橈
詞語(yǔ) | 不橈 |
---|---|
拼音 | bù ráo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yǔ) |
形式 | ab式詞語(yǔ) |
意思:
亦作“不撓”。不彎曲。形容剛正不屈。《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guó)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漢書(shū)·蕭望之傳贊》:“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顏師古 注:“橈,曲也。”《明史·曾同亨傳》:“三十三年大計(jì)京官,與考功郎 徐必達(dá) 持正不撓。”解釋:
(一)、亦作“ 不撓 ”。不彎曲。形容剛正不屈。
《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guó)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漢書(shū)·蕭望之傳贊》:“ 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顏師古 注:“橈,曲也。”《明史·曾同亨傳》:“三十三年大計(jì)京官,與考功郎 徐必達(dá) 持正不撓。”
釋義:
bù ráo ㄅㄨˋ ㄖㄠˊ不橈亦作“ 不撓 ”。不彎曲。形容剛正不屈。《荀子·榮辱》:“義之所在,不傾於權(quán),不顧其利,舉國(guó)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漢書(shū)·蕭望之傳贊》:“ 望之 堂堂,折而不橈。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也。” 顏師古 注:“橈,曲也。”《明史·曾同亨傳》:“三十三年大計(jì)京官,與考功郎 徐必達(dá) 持正不撓。”
相關(guān)詞語(yǔ):
不成器抱不平不旋踵哀而不傷愛(ài)不忍釋愛(ài)不釋手曖昧不明安不忘危按兵不動(dòng)按捺不住暗室不欺傲不可長(zhǎng)傲慢不遜按兵不舉敖不可長(zhǎng)把持不定百不失一百不一存
詞語(yǔ)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