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
詞語 | 白茅 |
---|---|
拼音 | bái máo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條形或條狀披針形,花穗上密生白毛。根狀莖可以吃,也可入藥,葉子可以編蓑衣。也叫茅草。解釋:
(一)、亦作“ 白茆 ”。植物名。多年生草本,花穗上密生白色柔毛,故名。古代常用以包裹祭品及分封諸侯,象征土地所在方位之土。
《易·大過》:“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孔穎達 疏:“潔白之茅。”《詩·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高亨 注:“白茅,一種草,潔白柔滑,古人常用它包裹肉類。”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錫君玄土,苴以白茅。” 唐 岑參 《至大梁卻寄匡城主人》詩:“長風吹白茆,野火燒枯桑。”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二·白茅》:“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葉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開白花成穗,結細實,其根甚長,白軟如筋而有節,味甘,俗呼絲茅,可以苫蓋及供祭祀苞苴之用。”
(二)、茶名。
宋 楊伯嵒 《臆乘·茶名》:“茶之所產,六經載之詳矣。獨異美之名未備…… 北苑 曰葉布絶品,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釋義:
俗稱“茅草”。單子葉植物,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根狀莖。葉線形或披針形。花穗上密生白毛。廣泛分布于亞洲、歐洲、非洲溫帶和熱帶地區。全草可作牧草,也可造紙。嫩穗俗稱“茅針”,可生食。根狀莖又叫“茅根”,可制糖或釀酒;也可入藥,能清熱、利尿、止血等。
造句:
1、 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
2、 長風吹白茅,野火燒枯桑。岑參
相關詞語:
蒼白無力拔茅連茹白璧青蠅白璧微瑕白璧無瑕白丁俗客白發蒼顏白發紅顏白發千丈白發青衫白飯青芻白圭之玷白黑分明白虹貫日白華之怨白駒過隙白駒空谷白蠟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