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習
詞語 | 氣習 |
---|---|
拼音 | qì xí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風氣和習俗。(二)、氣質;習性。
(三)、指詩文風格。
解釋:
(一)、風氣和習俗。
宋 曾鞏 《黃莘職方員外郎制》:“四海九州之疆域,山川風土之氣習,載於圖籍,典以郎曹。” 元 杜本 《古意》詩:“但恐氣習移,古今不同才。” 清 黃宗羲 《汪氏三子詩序》:“ 休陽 汪周士 、 晉賢 、 季青 三子皆天下才,而愛風雅,喜讀書……聞其風者,多操舟到門,結交而后去,顧非今世坊社之氣習比也。”
(二)、氣質;習性。
《朱子語類》卷一一九:“如此則雖愚必明,雖柔必強,氣習不期變而變矣。” 宋 葉適 《將仕郎嵇君墓記》:“事親純孝,處己儉約,有乃父風,無子弟氣習。” 明 劉東星 《史閣款語》:“余雖曰仕宦,而清素未脫寒酸氣習。”《紅樓夢》第四回:“誰知自此間住了不上一月, 賈 宅族中凡有的子侄,俱已認熟了一半,都是那些紈褲氣習,莫不喜與他來往。” 梁啟超 《法理學大家孟德斯鳩之學說》:“蓋以一種矯偽之氣習,銘刻臣僚之腦髓,牢不可破,即以人爵為莫大之榮是也。”
(三)、指詩文風格。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蘇氏作<辨奸論>憾荊公》:“予聞 老蘇 初來京,以所著《權書》、《衡論》投 歐陽公 ,一時推其文章。 王荊公 時已為知制誥,獨不善之,以其文縱橫,有 戰國 氣習,屢詆於眾。”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一:“ 束晳 《補亡詩》,對偶精切,辭語流麗,不脫六朝氣習。”《明詩紀事辛籤·王若之》引 清 王士禛 《居易錄》:“﹝ 若之 ﹞所與游者皆一代偉人,詩清真,無 啟 禎 氣習。”
釋義:
【詞語】:氣習【注音】:qì xí【釋義】:1.風氣和習俗。 2.氣質;習性。 3.指詩文風格。
相關詞語:
唉聲嘆氣暗氣暗惱哀聲嘆氣噯聲嘆氣安常習故屏氣凝神屏氣斂息屏聲息氣不聲不氣不習地土不習水土屏氣懾息才氣過人才氣無雙陳規陋習串通一氣吹氣勝蘭垂頭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