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譜
詞語 | 印譜 |
---|---|
拼音 | yìn pǔ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匯集古印或名家所刻印章,印出底樣,復制而成的書。解釋:
(一)、輯集璽印篆刻的書籍的通稱。亦稱“ 印存 ”、“ 印集 ”、“ 印式 ”、“ 印舉 ”等。
元 吾丘衍 《學古編》附錄《世存古今圖印譜式》記有 宋徽宗 《宣和印譜》、 王厚之 《復齋印譜》、 姜夔 《集古印譜》等,均佚。今存以 明 顧從德 《集古印譜》為最早。著名者有 清 汪啟淑 《飛鴻堂印譜》、 陳介祺 《十鐘山房印舉》等。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夢幻·司馬達甫》:“常收藏 漢 銅印譜最多,用 顧從義 《集古印譜》之例,分為職官、私印,而私印又分為四聲,凡十六冊。” 清 趙翼 有《題李靜庵印譜》詩。
釋義:
印譜是鑒賞家將其搜尋的歷代璽印和名家篆刻精品編印成冊,供人研究、鑒賞和臨摹。我國的印譜起源于宋代,但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印譜,是明代隆慶時期的顧從德于1572年編輯的《集古印譜》,這套印譜一共六冊,內容包括作者本人的收藏及他人所藏的印章,其中收錄的玉印150余枚,銅印1600枚。顧從德的這套印譜開創了原印鈐蓋拓譜的先河,刊行后在金石界引起了很大震動。《集古印譜》出版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明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這套印譜再次增補,玉印增加到220余印,銅印增加到3200余枚。顧從德的《集古印譜》在題列編排、用箋規格、譯文考證等方面都極其細致,為以后的印譜形制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語:
飛鴻印雪封金掛印掛印懸牌畫沙印泥金印紫綬心心相印印累綬若一步一個腳印治譜家傳印把子拿印把子金印如斗金印系肘印章三品白泥赤印棒色譜圖波譜張氏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