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藩
詞語 | 外藩 |
---|---|
拼音 | wài fān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封建時代有封地的諸侯王,也泛指藩屬。解釋:
(一)、有封地的諸侯王。亦指地方上的高級官吏。
《晉書·禮志上》:“ 哀帝 以外藩援立。”《宋史·孝宗紀贊》:“然自古人君起自外藩,入繼大統(tǒng),而能盡宮庭之孝,未有苦帝。”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禮部一·邱侍郎獻諛》:“ 邱 竟以外藩再斥,蓋兩番貢諛,皆不得厚償。”
(二)、外部的屏藩。
《三國志·魏志·陳矯傳》:“ 矯 説 太祖 曰:‘鄙郡雖小,形便之國也,若蒙救援,使為外藩,則 吳 人剉謀, 徐方 永安。’”
(三)、外國;藩屬。
清 程恩澤 《粵東雜感》詩:“外藩 吉利 最雄猜,坐臥高樓互市開。”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蓋本朝龍興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shù)盛行東土,又夙為 蒙古 諸部落所崇信,故優(yōu)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釋義:
原指有封地的諸侯,后泛指地方上的高級官吏:起自外藩,入繼大統(tǒng)。
相關(guān)詞語:
門外漢安內(nèi)攘外昂首天外昂頭天外八荒之外暴內(nèi)陵外超然物外超然象外超以象外吃里爬外馳名中外徹里徹外徹里至外徹內(nèi)徹外吃里扒外崇洋媚外出于意外出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