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蟬
詞語 | 蚱蟬 |
---|---|
拼音 | zhà chán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俗稱知了。昆蟲。體長4—(四)、8厘米,是最大的一種蟬。前、后翅基部黑褐色。斑紋外側呈截斷狀。雄性腹部有發音器,能連續發音,聲音尖銳。幼蟲棲于土中,吸食樹根液汁。蟬蛻可供藥用。解釋:
(一)、蟬的一種。體大,色黑,有光澤,翅透明,鳴聲直而長。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三·蚱蟬》:“夏月始鳴,大而色黑者,蚱蟬也。又曰蝒,曰馬蜩。《豳》詩‘五月鳴蜩’者是也。”
釋義:
1.蟬的一種。體大﹐色黑﹐有光澤﹐翅透明﹐鳴聲直而長。
造句:
1、 在時變功率譜分析中發現,蚱蟬功率譜的某些成分有顯著的變化,可作為蟬類間信息傳遞的一種方式。
2、 黑蚱蟬室內的驚鳴聲和自鳴聲,雖然音色有一定的變化,但仍保持自然鳴聲的結構層次。
相關詞語:
蟬不知雪蟬腹龜腸春蛙秋蟬蟬喘雷干貂蟬滿座功薄蟬翼寒蟬凄切寒蟬仗馬黃雀伺蟬寒蟬僵鳥金蟬脫殼噤若寒蟬今蟬蛻殼脫殼金蟬蛙鳴蟬噪蟹匡蟬緌仗馬寒蟬蟬翼為重,千鈞為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