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律
詞語 | 一律 |
---|---|
拼音 | yī lǜ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一個樣子;相同:千篇一律。強求一律。(二)、適用于全體,無例外: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釋:
(一)、同一音律。
《淮南子·說林訓》:“異音者不可聽以一律,異形者不可合於一體。”《宋書·律歷志上》:“其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
(二)、一種刑律。
《漢書·馮野王傳》:“竊見令曰:吏二千石告,過 長安 謁,不分別予賜。今有司以為予告得歸,賜告不得,是一律兩科,失省刑之意。”
(三)、一個樣子;沒有例外。
唐 韓愈 《南陽樊紹述墓志銘》:“后皆指前公相襲,從 漢 迄今用一律。” 宋 梅堯臣 《別后寄永叔》詩:“而於 韓 公門,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譽溢。”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萬圖記》:“其皺擦勾斫、分披糾合之法,無一不備神至之筆。豈可以一律論耶?” 魯迅 《書信集·致鄭伯奇》:“格式由書店酌定,但以一律為宜。”
(四)、一種格律。
《金史·趙秉文傳》:“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
(五)、指律詩一首。
《紅樓夢》第一回:“今又值中秋,不免對月有懷,因而口占五言一律。”
釋義:
指律詩一首。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今又值中秋,不免對月有懷,因而口占五言一律。”
相關詞語:
清一色一刀切一風吹一溜煙一窩蜂一而光一牛鳴一掊土一人敵一言堂一字師安于一隅傲睨一世傲睨一切百不失一百不一存百里挑一百無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