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詞語 | 中庸 |
---|---|
拼音 | zhōng yōng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書名。儒家經(jīng)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孔伋(子思)所作。內(nèi)容是宣揚(yáng)孔子的中庸之道。南宋朱熹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入《四書集注》。(二)、指中庸之道。儒家的一種倫理思想。中,指不偏不倚;庸,指平常。中庸,指無過無不及的態(tài)度。《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意指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解釋:
(一)、儒家的政治、哲學(xué)思想。主張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唐 柳宗元 《祭呂衡州溫文》:“洎乎獲友君子,乃知適於中庸,削去邪雜,顯陳直正。” 明 姚士麟 《見只編》卷中:“但恐違中庸,行怪不可率。” 李大釗 《民彝與政治》:“判其曲直,辨其誠偽,校其得失,衡其是非,必可修一中庸之道。”
(二)、指平庸、妥協(xié)、保守、不求上進(jìn)。
魯迅 《華蓋集·通訊》:“惰性表現(xiàn)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是聽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三)、中等;平常。
《荀子·王制》:“元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教子》:“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唐 劉知幾 《史通·品藻》:“上智、中庸等差有敘。”
(四)、指中等、平庸的人。
《文選·賈誼<過秦論>》:“材能不及中庸。” 李善 注:“言不及中等庸人也。”《晉書·高光傳論》:“下士競而文,中庸靜而質(zhì)。” 清 俞樾 《茶香室續(xù)鈔·三階》:“言人有三等,賢、愚、中庸。”
釋義: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shí)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中庸》是儒家經(jīng)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nèi)文的寫成約在戰(zhàn)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于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xué)者所作。宋朝的儒學(xué)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dú)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xué)》合編為《四書》。
相關(guān)詞語:
杯中物肉中刺眼中釘哀感中年暗中摸索暗箭中人百發(fā)百中薄寒中人百中百發(fā)伴食中書杯中蛇影杯中之物悲從中來砭庸針?biāo)?/a>馳名中外樗櫟庸材此中三昧從中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