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詩
詞語 | 四詩 |
---|---|
拼音 | sì shī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即四家詩。(二)、《詩經(jīng)》的四體:《風》、《大雅》、《小雅》、《頌》。
(三)、稱《南》(《周南》、《召南》)、《豳》、《雅》、《頌》為“四詩”。
解釋:
(一)、即四家詩。
魯 《詩》、 齊 《詩》、 韓 《詩》和 毛 《詩》的合稱。 漢 代傳《詩經(jīng)》的有 魯 人 申培 、 齊 人 轅固 、 燕 人 韓嬰 ,稱“魯”、“齊”、“韓”三家詩,為今文詩學, 兩漢 時皆立于學官, 魏 晉 以后逐漸衰亡。三家詩除存《韓詩外傳》外,馀均亡佚。又有 魯 人 毛亨 ,亦傳《詩經(jīng)》,稱 毛 《詩》,為古文詩學,先在民間傳授,盛行于 東漢 。 魏 晉 后通行的《詩經(jīng)》就是 毛 《詩》。四家對詩義的說明、文字的解釋,均有所不同,參閱 清 陳喬樅 《四家詩異文考》。參見“ 毛詩 ”、“ 三家詩 ”。
(二)、《詩經(jīng)》的四體:《風》、《大雅》、《小雅》、《頌》。
唐 許堯佐 《五經(jīng)閣賦》:“ 虞 、 夏 、 商 、 周 之五典,《國》、《風》、《雅》、《頌》之四詩,既精微之與廣博,莫不森羅而在茲。”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二》:“四詩既刪,體裁益衍。” 清 錢謙益 《<增城集>序》:“令採風之使進而被之管絃,言之無罪,聞之足戒,豈不足以列四詩之目而稱五諫之首也哉!”
(三)、稱《南》(《周南》、《召南》)、《豳》、《雅》、《頌》為“四詩”。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經(jīng)義》:“《周南》、《召南》、《南》也,非《風》也。《豳》謂之《豳詩》,亦謂之《雅》,亦謂之《頌》,而非《風》也。《南》、《豳》、《雅》、《頌》為四詩,而列國之《風》附焉,此《詩》之本序也。”
釋義:
1.即四家詩。魯《詩》﹑齊《詩》﹑韓《詩》和毛《詩》的合稱。漢代傳《詩經(jīng)》的有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稱"魯"﹑"齊"﹑"韓"三家詩,為今文詩學,兩漢時皆立于學官,魏晉以后逐漸衰亡。三家詩除存《韓詩外傳》外,馀均亡佚。又有魯人毛亨,亦傳《詩經(jīng)》,稱毛《詩》,為古文詩學,先在民間傳授,盛行于東漢。魏晉后通行的《詩經(jīng)》就是毛《詩》。四家對詩義的說明﹑文字的解釋,均有所不同,參閱清陳喬樅《四家詩異文考》。參見"毛詩"﹑"三家詩"。 2.《詩經(jīng)》的四體:《風》﹑《大雅》﹑《小雅》﹑《頌》。 3.稱《南》(《周南》﹑《召南》)﹑《豳》﹑《雅》﹑《頌》為"四詩"。
相關詞語:
捱三頂四巴三覽四不三不四八萬四千巴三攬四半三不四臂有四肘差三錯四楚歌四合楚歌四面楚歌四起重三迭四重三疊四倒三顛四低三下四顛三倒四丟三落四敦詩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