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
詞語 | 法王 |
---|---|
拼音 | fǎ wá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佛教對釋迦牟尼的尊稱。(二)、元明兩代授予藏傳佛教首領的封號。
解釋:
(一)、佛教對 釋迦牟尼 的尊稱。亦借指高僧。
《法華經·譬喻品》:“我為法王,於法自在。” 宋 蘇軾 《贈虔州慈云寺鑒老》詩:“卻須重説圓通偈,千眼薰籠是法王。” 清 金農 《得宋高僧手寫<涅槃經>殘本即題其后》詩:“法王力大書體肥,肯落人間寒與饑。”
(二)、 元 明 等朝授予紅教喇嘛首領的封號。
元世祖 至元 七年封薩迦派首領 八思巴 為大寶法王。 明 朝分封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的上層喇嘛為大寶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等。 吳晗 《朱元璋傳》第四章二:“ 明 朝繼承 元 朝的制度,設立了軍事統治機構,并封其長老為國師、法王,令其撫治人民,定期朝貢。”
(三)、指天主教教皇。
魯迅 《墳·人之歷史》:“ 羅馬 法王,又竭全力以塞學者之口。”
釋義:
佛教對佛的尊稱。后也引申為對菩薩、明王、閻王等的尊稱。 2.西藏、蒙古、日本等地的某些僧侶的尊稱。亦是元、明、清三朝, 中國朝廷授與藏傳佛教地區宗教領袖的封號。 3.漢語中的藏傳佛教術語,為佛教徒對于轉世喇嘛的稱謂法王”一詞在古象雄、吐蕃、印度和尼泊爾等幾個古國都曾沿用,當時有些國王以佛法的方法管理國家,愛護百姓,大家就尊稱他為法王。約在元朝初期,藏地社會漸漸進入政教合一的時代,很多高僧大德、世系活佛被動參與政治,擁有了政權,法王的稱號便與責任一并落在了他們肩上。現今藏傳佛教,世界公認有五大法王,他們為藏傳五大教派的教主,分別是薩迦派的薩迦法王、噶舉派的大寶法王、寧瑪派貝諾法王、格魯派的噶丹赤巴、雍仲本教的曼日法王。在藏地群眾也有對修行極好、學識淵博、威望極高,在社會上影響極大的高僧稱之為法王。
造句:
1、想到這里,衣紅振振有詞地說:大法王,我們有言在先,是你要我給你公道的!
2、我們都是附近安分守己的居民,幾天以前,大法王突然出現了,不由分說的就把我們拘禁在這里。
相關詞語:
霸王別姬霸王風月抱法處勢不二法門不法常可不及之法敗法亂紀不足為法稱王稱霸吹大法螺春秋筆法成王敗寇恥居王后大吹法螺大法小廉大明法度帝王將相大經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