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刑
詞語 | 磔刑 |
---|---|
拼音 | zhé xíng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五代 時始置的凌遲極刑。即割肉離骨,斷肢體,然后割斷咽喉。俗稱剮刑。清 昭槤《嘯亭雜錄·不用內(nèi)監(jiān)》:“有內(nèi)監(jiān) 高云從 素與 于 相交善,稍洩機務(wù),上聞之大怒,將 高 立置磔刑,其嚴明也如此。”(二)、比喻極大的痛苦。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一:“我受著那樣的磔刑,荏荏苒苒地在 嘉定 住了四年,突然遭了意外的斥退。”
解釋:
(一)、 五代 時始置的凌遲極刑。即割肉離骨,斷肢體,然后割斷咽喉。俗稱剮刑。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不用內(nèi)監(jiān)》:“有內(nèi)監(jiān) 高云從 素與 于 相交善,稍洩機務(wù),上聞之大怒,將 高 立置磔刑,其嚴明也如此。”
(二)、比喻極大的痛苦。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我受著那樣的磔刑,荏荏苒苒地在 嘉定 住了四年,突然遭了意外的斥退。”
釋義:
古代一種酷刑,割肉離骨,斷肢體,再割斷咽喉。傳說遠在夏朝建立之前的虞舜時代已經(jīng)有了刑法,《左傳》中說:"《夏書》曰:'昏、墨、賊、殺',皋陶之刑也。不過中國古代始終沿用的所謂"五刑",其發(fā)源則還要延到殷商時代。《尚書·呂刑》記載的五刑分別為"墨(黥,刺字)、劓(割鼻)、剕(刖,斷足)、宮(閹割),大辟(死刑)。
相關(guān)詞語:
當(dāng)刑而王遁天之刑繁刑重賦鉤辀格磔果刑信賞諱兵畏刑僭賞濫刑隆刑峻法明刑弼教明刑不戮明正典刑馬毛猬磔馬毛蝟磔威刑肅物刑措不用刑期無刑刑于之化刑余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