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隊
詞語 | 插隊 |
---|---|
拼音 | chā duì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不守秩序,插入已經排好的隊伍,夾塞兒指城市居民安插到農村落戶。特指“文革”中城市知識青年和干部等到農村,較長期地在生產隊從事農牧業生產等勞動插隊落戶解釋:
(一)、見“ 插隊落戶 ”。
(二)、不守秩序,插入已經排好的隊伍。
釋義:
插隊,通常是指1980年以前中國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一種模式。上山下鄉有兩大模式:農場(包括兵團、干校)和插隊。與農場模式不同:插隊屬于集體所有制,無需政審體檢等手續,也沒有嚴格的名額限制(赴邊疆除外),顧名思義就是安插在農村生產隊,和普通社員一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1968年以前的上山下鄉以農場模式為主。因文革造成了中學生滯留學校,到1968年中國出現了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的六屆初、高中學生(即“老三屆”)一起畢業的奇景。這年的冬季起,插隊模式就成為上山下鄉的主要模式。人數規模之大、涉及到家庭之多、動員力度之強、國內外影響之深,都是空前絕后的。“插隊”從此成為一個特殊意義有代表性的詞匯,提到“插隊”就不用提“知青”,不用提“上山下鄉”了。一代人到了國外也叫“洋插隊”,而沒有、也不會有“洋農場”、“洋兵團”、“洋干校”之類。插隊模式不同于農場模式的突出特點是沒有后勤,因此就有一個非過不可的“生存關”,一些尚未成年又在當地沒有親屬幫助的知青所處的生存困境,給整個社會造成巨大的不良影響。結束上山下鄉的理由中若干個“不滿意”也主要來自1968年以后的插隊模式。插隊模式帶有明顯的“待業”性質,可通過優先當地農民的“農轉非”途徑回城。兵團(農場)知青為回城提出“我們不是農工,我們是知青”的口號,也間接證實了插隊模式“待業”的實質。“插隊”一詞還指一種不守秩序、缺乏公德的行為,北京話中叫做“夾塞兒”。
造句:
1、知青的年代已過去,請勿再“插隊”。
2、爸爸中學畢業后曾經到北大荒插隊。
相關詞語:
插翅難飛插翅難逃插科打諢插圈弄套成群結隊插架萬軸插科使砌成群逐隊成群作隊成幫結隊打諢插科蜂營蟻隊見縫插針兩肋插刀猛虎插翅隨行逐隊萬簽插架尋行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