菝葜
詞語 | 菝葜 |
---|---|
拼音 | bá qiā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俗稱金剛刺。落葉攀緣狀灌木。莖有刺和卷須,葉子多為橢圓形,花黃綠色,漿果球形。根狀莖可供藥用。葜(qiā)。解釋:
(一)、俗稱金剛刺、金剛藤。落葉攀援狀灌木,莖有刺,葉互生,卵圓形,花黃綠色。漿果球形,熟時紅色。根可入藥。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七·菝葜》:“菝葜山野中甚多。其莖似蔓而堅(jiān)強(qiáng),植生有刺。其葉團(tuán)大,狀如馬蹄,光澤似柿葉,不類冬青。秋開黃花,結(jié)紅子。其根甚硬,有硬鬚如刺。”
釋義:
1.亦作"菝?"。 2.俗稱金剛刺﹑金剛藤。落葉攀援狀灌木,莖有刺,葉互生,卵圓形,花黃綠色。漿果球形,熟時紅色。根可入藥。
造句:
1、藤本植物中菝葜、山雞血藤、錫葉藤、曲軸海金沙為常見種,有24個樣地的藤本植物的物種數(shù)少于4種。
2、結(jié)論干燥方式的不同對菝葜中薯蕷皂苷元的含量有顯著影響。
相關(guān)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