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詞語 | 秀才 |
---|---|
拼音 | xiù cai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漢以后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兩代院試錄取后稱生員,通稱秀才。解釋:
(一)、優異之才。
《管子·小匡》:“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 尹知章 注:“農人之子,有秀異之材可為士者,即所謂生而知之,不習而成者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吳廷尉 為 河南 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一》:“其秀才異等,太常以名聞;其下才不事學者,罷之。”
(二)、 漢 時開始與孝廉并為舉士的科名, 東漢 時避 光武帝 諱改稱“茂才”。
唐 初曾與明經、進士并設為舉士科目,旋停廢。后 唐 宋 間凡應舉者皆稱秀才, 明 清 則稱入府州縣學生員為秀才。《后漢書·左雄周舉等傳論》:“ 漢 初詔舉賢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貢士之方也。” 晉 葛洪 《抱樸子·審舉》:“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三)、 元 明 以來用以稱書生、讀書人。
元 喬吉 《新水令·閨麗》曲:“我是箇為客秀才家,你是箇未嫁女嬌娃。”
釋義: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于《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造句:
1、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2、 寬闊的河平靜,博學的人謙虛。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沒有貨。
相關詞語:
愛才如渴愛才若渴愛才如命八斗之才白衣秀士辯才無礙博學多才不羈之才不郎不秀百里之才筆老墨秀辯才無閡才德兼備才短思澀才高八斗才高識遠才高行厚才高行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