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籠
詞語 | 牢籠 |
---|---|
拼音 | láo lóng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關(guān)住鳥獸的東西,比喻束縛人的事物:沖破舊思想的牢籠。(二)、騙人的圈套:墮入牢籠。
(三)、用手段籠絡(luò):牢籠誘騙。
(四)、束縛:不為舊禮教所牢籠。
解釋:
(一)、包羅;容納。
《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牢籠天地,彈壓山川,含吐陰陽,伸曳四時,紀網(wǎng)八極,經(jīng)緯六合。” 唐 劉知幾 《史通·人物》:“既而 孟堅 勒成《漢書》,牢籠一代。”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一:“作賦之法,已盡 長卿 數(shù)語,大抵包蓄千古之材,牢籠宇宙之態(tài)。” 魯迅 《墳·宋民間之所謂小說及其后來》:“而這四種定法,也就牢籠了后來的許多擬作了。”
(二)、猶掩蓋,蓋過。
《周書·王褒庾信傳論》:“唯 王襃 、 庾信 奇才秀出,牢籠於一代。”
(三)、籠絡(luò);羅致。
唐玄宗 《巡省途次上黨舊宮賦》:“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籠。”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科第之設(shè),沿革多矣, 文皇帝 撥亂反正,特設(shè)科名,志在牢籠英彥。” 明 瞿佑 《歸田詩話·后山不背南豐》:“ 陳后山 少為 曾南豐 所知, 東 坡愛其才,欲牢籠於門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勇健軍》:“論者謂帝善於牢籠勇士,不使其為非也。” 田漢 《麗人行》第二一場:“他們拼命想以 亞洲 人的立場來牢籠 中國 人。”
(四)、約束,限制。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七篇:“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掇拾舊聞,或者記述近事,雖不過叢殘小語,而俱為人間言動,遂脫志怪之牢籠也。”
(五)、騙人的圈套。
元 王曄 《桃花女》第四折:“怎知你逞盡頑兇,設(shè)就牢籠。”《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牢籠巧設(shè)美人局,美人原不是心腹。”《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三七回:“我既然入了他的牢籠,又礙著交情,只得提起精神,同他趕忙畫起來。”
(六)、關(guān)禽獸的籠檻。喻束縛人的事物。
何其芳 《畫夢錄·黃昏》:“美麗的飛鳥尋找著牢籠。” 柯靈 《香雪海·首先強調(diào)什么》:“打開視野,從狹隘的牢籠里解放出來。” 陸文夫 《一路平安》六:“我們一起從那個牢籠里沖了出去,對那種優(yōu)裕富足的生活視如糞土,毫不可惜!”
釋義:
牢籠,漢語詞匯。拼音:láo lóng關(guān)鳥獸的器具,比喻約束、限制人的事物或騙人的圈套;也指約束,限制。
造句:
1、只要不把自己束縛在心靈的牢籠里,誰也束縛不了你去展翅高飛。
2、思想上的牢籠比現(xiàn)實中用鋼筋鐵絲編織的牢籠更難沖破。
相關(guān)詞語:
補牢顧犬池魚籠鳥打鳳牢龍打虎牢龍顧犬補牢根牢蒂固畫地為牢豪取智籠劃地為牢畫地成牢久慣牢成圈牢養(yǎng)物檻花籠鶴牢不可破牢騷滿腹牢什古子籠中之鳥籠絡(luò)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