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
詞語 | 蟋蟀 |
---|---|
拼音 | xī shuài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昆蟲,身體黑褐色,觸角很長,后腿粗大,善于跳躍。尾部有尾須一對。雄的好斗,兩翅摩擦能發聲。生活在陰濕的地方,吃植物的根、莖和種子,對農業有害。也叫促織,有的地區叫蛐蛐兒。解釋:
(一)、亦作“螅蟀”。昆蟲名。黑褐色,觸角很長,后腿粗大,善于跳躍。雄的善鳴,好斗。也叫促織。
《詩·豳風·七月》:“十月蟋蟀入我牀下。”《逸周書·時訓》:“螅蟀居辟。” 朱右曾 校釋:“螅蟀生土中,有翼而未能飛,但居壁上。辟、壁同。” 葉圣陶 《隔膜·母》:“風也不起,蟋蟀也不叫,花間小蟲跳躍的微聲也沒有。”
(二)、《詩·唐風》篇名。小序謂刺 晉僖公 “儉不中禮”。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 印段 賦《蟋蟀》。 趙孟 曰:‘善哉,保家之主也!吾有望矣。’”《文選·張衡<西京賦>》:“獨儉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謂何。” 薛綜 注:“《蟋蟀》,《唐》詩刺儉也,言獨為節愛,不念《唐》詩所刺邪!” 唐 韓愈 《奉使常山早次太原呈副使吳郎中》詩:“地失嘉禾處,《風》存《蟋蟀》辭。”
(三)、象聲詞。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一:“同伴中但聞樓板蟋蟀聲,如相擁而行者。”
釋義:
1.亦作"螅蟀"。 2.昆蟲名。黑褐色﹐觸角很長﹐后腿粗大﹐善于跳躍。雄的善鳴﹐好斗。也叫促織。 3.《詩.唐風》篇名。小序謂刺晉僖公"儉不中禮"。 4.象聲詞。
相關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