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
詞語 | 戲曲 |
---|---|
拼音 | xì qǔ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中國各種傳統戲劇形式的統稱。表演上以唱、念、做、打、舞并重為其主要特點。從宋代起已有完整的戲曲形式。據不完全統計,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余種。解釋:
(一)、我國傳統的舞臺表演藝術形式。是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多種藝術的綜合。淵源于 秦 漢 的樂舞、俳優和百戲。
唐 有參軍戲, 北宋 時形成 宋 雜劇( 金 稱“院本”)。 南宋 時 溫州 (今 浙江省 溫州市 )一帶產生的戲文,一般認為是我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 金 末 元 初在北方產生 元 雜劇,戲曲創作和演出空前繁榮,出現一批著名的戲曲作家、作品和藝人,在我國戲曲史和文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 明 清 兩代又在戲文和雜劇的基礎上形成傳奇劇,各地方劇種廣泛產生,以昆腔、京劇為代表,創造了豐富的戲曲文學和完整的舞臺藝術體系。戲曲劇本一般都兼用韻文和散文,分“折”或“出”,現代戲曲則多分“幕”或“場”。劇中人物分由生旦凈丑等腳色行當扮演,表演上按腳色行當而各有不同的程式動作和唱、做、念、打藝術要求。音樂體式有唱曲牌的“聯曲體”、唱七字句或十字句為主的“板腔體”,或綜合使用二者。新 中國 成立后,各戲曲劇種有了新的改革和發展。根據1959年統計,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共有三百六十多種。
(二)、指雜劇和傳奇中的唱詞。根據一定的曲調譜寫,有嚴格的字數、平仄、押韻等格律要求。
釋義:
中國傳統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以及人物扮演等因素的綜合藝術。以唱做念打為表現手段。劇中人物由生、旦、凈、丑等腳色行當扮演,各腳色行當各有不同的表演程式。音樂體式有聯曲體和板腔體,或兼用兩者。淵源于秦漢的百戲。宋元南戲和元雜劇是最早的成熟的戲曲形式。明代有昆腔、弋陽腔、余姚腔、海鹽腔四大聲腔,清代各地方戲曲劇種廣泛產生。據1985年統計,各民族、各地區的戲曲劇種共三百三十五種。
造句:
1、經過努力,他開創了戲曲藝術的新局面。
2、許云對戲曲的了解比較膚淺,但對民族舞蹈卻很精通。
相關詞語:
矮子看戲矮人看戲聱牙詰曲班衣戲采班衣戲彩斑衣戲彩背曲腰躬背曲腰彎波羅塞戲唱對臺戲斷線偶戲低情曲意二龍戲珠非同兒戲逢場作戲泛應曲當逢場游戲顧曲周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