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徼
詞語 | 游徼 |
---|---|
拼音 | yóu jiǎo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秦 漢 時鄉官名。負責巡查盜賊。秦 置,漢 至 南北朝 多沿置,后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游徼徼循禁賊盜。”《東觀漢記·鄭均傳》:“兄 仲 為縣游徼,頗受禮遺,均 數諫止。”清 惲敬《三代因革論七》:“漢 曰三老,曰嗇夫,曰游徼,皆賜爵同于鄉遂之官。”(二)、巡游。《續資治通鑒·宋度宗咸淳十年》:“無事則泛舟長 淮,往來游徼;有事則東西齊奮,戰守并用。”《明史·常遇春傳》:“漢 軍出 江 游徼,遇春 擊之,皆反走,乘勝取 江州。”
(三)、指游擊的小部隊。徼,通“邀”,截擊。清 魏源《圣武記》卷一:“更選精鋭為游徼,乘間掠零騎,擾耕牧,更番疊出,以俟窾會。”
(四)、古代鄉官。秦 始置,掌一鄉的巡察緝捕。兩 漢 至 南北朝 多沿置不改,后廢。《古謠諺·劉圣公賓客醉歌》引《后漢書·劉玄傳》唐 李賢 注:“《續漢書》曰:時 圣公 聚客,家有酒,請游徼飲,賓客醉歌,言:‘朝亨兩都尉,游徼后來,用調羹味。’游徼大怒,縛捶數百。”《后漢書》作“游徼”。茗蓀《地方自治博議》:“又 漢 制: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嗇夫,游徼。”
(五)、指擔任巡邏任務的官員或兵卒。宋 楊侃《皇畿賦》:“城皇之外,游徼四布。”原注:“京城四面,巡檢各一人。”宋 秦觀《盜賊策中》:“自陛下即位以來……而郡縣之閒枹皷或驚,游徼旁午,未見休已者,何也?”
(六)、猶巡邏。《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 官,掌徼循京師”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如淳 曰:“所謂游徼,徼循禁備盜賊也。”《明史·王直傳》:“宜敕沿邊守臣,發兵游徼,有警則入保,無事則力耕。”
解釋:
(一)、 秦 漢 時鄉官名。負責巡查盜賊。
秦 置, 漢 至 南北朝 多沿置,后廢。《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游徼……游徼徼循禁賊盜。”《東觀漢記·鄭均傳》:“兄 仲 為縣游徼,頗受禮遺, 均 數諫止。”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七》:“ 漢 曰三老,曰嗇夫,曰游徼,皆賜爵同于鄉遂之官。”
(二)、巡游。
《續資治通鑒·宋度宗咸淳十年》:“無事則泛舟長 淮 ,往來游徼;有事則東西齊奮,戰守并用。”《明史·常遇春傳》:“ 漢 軍出 江 游徼, 遇春 擊之,皆反走,乘勝取 江州 。”
(三)、指游擊的小部隊。徼,通“ 邀 ”,截擊。
清 魏源 《圣武記》卷一:“更選精鋭為游徼,乘間掠零騎,擾耕牧,更番疊出,以俟窾會。”
(四)、古代鄉官。
秦 始置,掌一鄉的巡察緝捕。兩 漢 至 南北朝 多沿置不改,后廢。《古謠諺·劉圣公賓客醉歌》引《后漢書·劉玄傳》 唐 李賢 注:“《續漢書》曰:時 圣公 聚客,家有酒,請游徼飲,賓客醉歌,言:‘朝亨兩都尉,游徼后來,用調羹味。’游徼大怒,縛捶數百。”《后漢書》作“游徼”。 茗蓀 《地方自治博議》:“又 漢 制: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嗇夫,游徼。”
(五)、指擔任巡邏任務的官員或兵卒。
宋 楊侃 《皇畿賦》:“城皇之外,游徼四布。”原注:“京城四面,巡檢各一人。” 宋 秦觀 《盜賊策中》:“自陛下即位以來……而郡縣之閒枹皷或驚,游徼旁午,未見休已者,何也?”
(六)、猶巡邏。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中尉, 秦 官,掌徼循京師” 顏師古 注引 三國 魏 如淳 曰:“所謂游徼,徼循禁備盜賊也。”《明史·王直傳》:“宜敕沿邊守臣,發兵游徼,有警則入保,無事則力耕。”
釋義:
1.秦漢時鄉官名。負責巡查盜賊。秦置﹐漢至南北朝多沿置﹐后廢。 2.巡游。
相關詞語:
秉燭夜游炳燭夜游騁懷游目釣游之地登界游方東游西蕩東游西逛釜底游魚釜中游魚逢場游戲釜底游魂膏腴貴游舊地重游駕鶴西游矯若游龍潰兵游勇力爭上游浪蝶游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