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詞語 | 方志 |
---|---|
拼音 | fāng zhì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記述地方情況的史志。有全國性的總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縣制兩類。總志如《山海經(jīng)》、《大清一統(tǒng)志》。以省為單位的方志稱“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鄉(xiāng)鎮(zhèn)、寺觀、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潯志》、《靈隱寺志》。方志分門別類,取材宏富,是研究歷史及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解釋:
(一)、見“ 方志 ”。
(二)、亦作“ 方誌 ”。記錄四方風(fēng)俗、物產(chǎn)、輿地以及故事傳說等的簿冊。
《周禮·地官·誦訓(xùn)》:“掌道方志,以詔觀事。” 鄭玄 注:“説四方所識久遠(yuǎn)之事以告王。”《后漢書·西域傳論》:“至於佛道神化,興自 身毒 ,而二 漢 方志莫有稱焉。”《文選·左思<吳都賦>》:“方志所辨,中州所羨。” 張銑 注:“方志謂四方物土所記録者。” 北魏 酈道元 《水經(jīng)注·汝水》:“余以 永平 中,蒙除 魯陽 太守,會上臺下列山川圖,以方誌參差,遂令尋其源流。”
(三)、詳細(xì)記載一地的地理、沿革、風(fēng)俗、教育、物產(chǎn)、人物、名勝、古跡以及詩文、著作等的史志。方志分門別類,取材豐富,為研究歷史,特別是地方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全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收錄我國歷代方志八千二百馀種,每種注明卷數(shù)、版本、纂修者及藏書單位,可參閱。
釋義:
記載某一地方的地理、歷史、風(fēng)俗、教育、物產(chǎn)、人物等情況的書,如縣志、府志等。也叫地方志。
造句:
1、幾個拿槍的敵人被方志敏的凜然正氣嚇呆了。
2、我們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貧;以楊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劉志丹胸前的那塊補(bǔ)丁;以焦裕祿窗前的那盞油燈;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腳印,唱響您的堅韌與頑強(qiáng),唱響您的靈魂與精神。
相關(guān)詞語:
安心定志傲睨得志八方呼應(yīng)比物此志不拔之志不劣方頭八方風(fēng)雨八方支持八方支援百計千方辨物居方博聞強(qiáng)志才疏志大躊躇滿志材劇志大材疏志大馳志伊吾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