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曜
詞語 | 九曜 |
---|---|
拼音 | jiǔ yào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指北斗七星及輔佐二星。《文子·九守》:“天有四時、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唐 韓偓《夢中作》詩:“九曜再新環北極,萬方依舊祝南山。”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沖九曜,遠映三臺。”(二)、亦稱“九執”。指梵歷中的九星。梵歷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兇。九星為:一、日曜(太陽),二、月曜(太陰),三、火曜(熒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歲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鎮星),八、(黃旛星),九、計都(豹尾星)。九星與日時相隨逐而不離,故又稱“九執”。梵歷于 唐 開元 年間傳入我國,稱“九執歷”。九星配日法曾為我國歷法所采用,后刪棄。
(三)、道教語。日的別稱。《云笈七籤》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無影,呼日名為九曜。”
解釋:
(一)、指北斗七星及輔佐二星。
《文子·九守》:“天有四時、五行、九曜、三百六十日;人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 唐 韓偓 《夢中作》詩:“九曜再新環北極,萬方依舊祝南山。”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二折:“望 黃河 一股兒渾流派,高沖九曜,遠映三臺。”
(二)、亦稱“ 九執 ”。指梵歷中的九星。梵歷以九星配日,而定其日之吉兇。九星為:一、日曜(太陽),二、月曜(太陰),三、火曜(熒惑星),四、水曜(辰星),五、木曜(歲星),六、金曜(太白星),七、土曜(鎮星),八、(黃旛星),九、計都(豹尾星)。九星與日時相隨逐而不離,故又稱“九執”。梵歷于 唐 開元 年間傳入我國,稱“九執歷”。九星配日法曾為我國歷法所采用,后刪棄。
(三)、道教語。日的別稱。
《云笈七籤》卷八:“皇上四老真人在日中無影,呼日名為九曜。”
釋義:
九曜指北斗七星及輔佐二星。亦稱“九執”。在道教語中是“日”的別稱。在中國民間指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及計都和羅睺等九位星君,他們主宰人間的吉兇禍福。
造句:
1、把九曜琉月放在窗臺前月光能夠照到的地方,丟下這么一句話,宵白再不搭理他。
2、于是,九曜山上的小野豬不知天高地厚,以為湖中人跡罕,野豬可稱王。
相關詞語:
九回腸九折臂八街九陌愁腸九回愁腸九轉鳳引九雛歸邪轉曜含笑九泉鶴鳴九皋回腸九轉九鼎大呂九垓八埏九回腸斷九九歸一九烈三貞九流人物九流三教九流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