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
詞語 | 生地 |
---|---|
拼音 | shēng dì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陌生的地方。(二)、生荒地。
(三)、藥名,未經蒸制的地黃的根,鮮的淡黃色,干的灰褐色。也叫生地黃。
解釋:
(一)、謂可以保全生命之地;安全之地。
《史記·淮陰侯列傳》:“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晉 葛洪 《抱樸子·微旨》:“有急則入生地而止,無患也。” 明 陸容 《過旌功祠拜忠肅公遺像感懷》詩:“公為奇禍眾和之,忠臣從此無生地。”
(二)、新地。
宋 陸游 《書渭橋事》:“使者來按視都城基, 漢 唐 故城,王氣已盡,當求生地。”
(三)、天資;資質。
明 李東陽 《奉謙齋徐先生書》:“顧生地素拙,無以為退藏計。”
(四)、未開墾之地。
《續資治通鑒·宋神宗熙寧五年》:“ 挺 又括并邊生地冒耕田千八百頃,募人佃種,以益邊儲。”
(五)、中藥名。生地黃的簡稱。未經蒸制的地黃的根,有退熱、止血等作用。
釋義:
生地(拉丁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別名生地黃,野地黃、山煙根等,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多年生草本植物,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性喜溫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主產于中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等地,用藥部位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干舌絳,如清營湯。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為玄參科植物,其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于《神農本草經》。依照炮制方法在藥材上分為:鮮地黃(生地黃、鮮生地)、干地黃(生地黃、干生地)與熟地黃(熟地)。生地黃、干地黃在不同典籍意涵不同,易生混淆。株高15-30厘米,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
造句:
1、這女孩子,怯生生地,像是暴露在老鷹跟前的雛雞。
2、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從出生地出發,越走越遠。一出生便是自己,由此開始的人生就是要讓自己與種種異己的一切打交道。打交道的結果可能喪失自己,也可能在一個更高的層面上把自己找回。
相關詞語:
刮地皮卷地皮哀感天地哀天叫地安身之地阿鼻地獄阿毗地獄哀鴻遍地愛生惡死安生服業安生樂業拔地搖山拔地倚天白面書生百弊叢生百花生日筆下超生筆下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