琱刻
詞語 | 琱刻 |
---|---|
拼音 | diāo kè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在竹、木、金、石等材料上刻出形象。(二)、修飾文字。
解釋:
(一)、在竹、木、金、石等材料上刻出形象。
宋 洪邁 《夷堅三志己·婺州王石穴》:“如佛菩薩像,僧道士像……雖不必全類,而至巧天成,非世上琱刻之所能及。” 郭沫若 《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金文畫字下體從周,也就是象征一只手執刀筆在琱刻點線。”
(二)、修飾文字。
宋 葉適 《王簡卿侍郎以詩贈王孟同輒亦繼作》詩:“點化謝琱刻,涵濡透晶熒。”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三:“吾輩所作詩,亦須有勸戒之意,庶幾不為徒作。彼有繪畫琱刻無益勸戒者,固為枉費精力矣。”
釋義:
1.在竹﹑木﹑金﹑石等材料上刻出形象。 2.修飾文字。
相關詞語:
春宵一刻刺心刻骨丹楹刻桷刁鉆刻薄雕蟲篆刻雕文刻鏤雕蟲刻篆雕心刻腎豐取刻與鬼刻神劖畫地刻木畫虎刻鵠畫龍刻鵠尖酸刻薄精雕細刻刻不容緩刻骨仇恨刻骨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