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踵
詞語 | 跂踵 |
---|---|
拼音 | qǐ zhǒng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踮起腳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二)、舉足。比喻頃刻。
(三)、企求達到。
(四)、傳說中的鳥名。
(五)、傳說中的國名。
(六)、指邊遠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解釋:
(一)、踮起腳跟。形容盼望或仰慕之切。
宋 蘇軾 《上執政乞度牒賑濟因修廨宇書》:“日與吏民延頸跂踵,雖大旱望云,執熱思濯,未喻其急也。” 元 元明善 《平章政事廉文正王神道碑》:“ 秦 蜀 士女,跂踵引領。” 明 歸有光 《顧夫人八十壽序》:“天下之士,誰不扼腕跂踵而慕艷之?”
(二)、舉足。比喻頃刻。
《宋書·自序傳·沉田子》:“ 泓 喪旗棄眾,奔還 霸 西, 咸陽 空盡,義徒四合,清蕩餘燼,勢在跂踵。”《南史·張弘策傳》:“ 祏 怯而無斷, 暄 弱而不才,折鼎覆餗,跂踵可待。”
(三)、企求達到。
《南齊書·王僧虔傳》:“曲全者祿厚,藝妙者位優。利以動之,則人思刻厲。反本還源,庶可跂踵。” 宋 范仲淹 《四德說》:“后之人孰能生知,宜乎跂踵而勤行矣。”
(四)、傳說中的鳥名。
《山海經·中山經》:“又西二十里,曰 復州之山 ……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見則其國大疫。” 晉 郭璞 《山海經圖贊·跂踵》:“青耕御疫,跂踵降災。”
(五)、傳說中的國名。
《山海經·海外北經》:“ 跂踵國 在 拘纓 東,其為人大,兩足亦大。一曰 大踵 。” 郭璞 注:“其人行,腳根不著地也。”
(六)、指邊遠化外之地或化外之人。
南朝 梁 沉約 《齊武帝謚議》:“ 丹徼 、 青丘 之野, 跂踵 、 反舌 之民。” 譚作民 《噩夢》詩:“ 蓐收 凜命舞節旄,挺鉞立斬 蠻蠻 、 獙獙 兼 跂踵 。”
釋義:
跂踵是一個漢語詞匯,意思是踮起腳跟,引申為企求達到。
相關詞語:
不旋踵比肩繼踵敗不旋踵比肩接踵比肩隨踵比肩系踵比肩迭踵比肩疊踵頂天踵地頂踵盡捐頂踵捐糜禍不旋踵汗流浹踵汗流接踵汗流至踵疾如旋踵計不旋踵肩摩踵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