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律
詞語 | 玉律 |
---|---|
拼音 | yù lǜ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1).玉制的標(biāo)準(zhǔn)定音器。相傳 黃帝 時 伶?zhèn)?截竹為筒,以筒之長短分別聲音的清濁高下。樂器之音,則依以為準(zhǔn)。分陰、陽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氣。《后漢書·律歷志上》:“候氣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晉書·律歷志上》:“ 武帝 太康 元年, 汲群 盜發(fā)六國時 魏襄王 冢,亦得玉律。則古者又以玉為管矣。” 前蜀 韋莊 《和薛先輩初秋寓懷》詩:“玉律初移候,清風(fēng)乍遠(yuǎn)襟。”(2).指管樂器。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袁淑<從駕>》:“甿謡響玉律,邑頌被丹絃。”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引 清 王士禛 《秦淮雜詩》:“ 秦淮 絲肉中宵發(fā),玉律拋殘作笛鈿。”(3).莊嚴(yán)而不可變更的法令。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師南斗大醮詞》:“玉律金科,慮爽重輕之信;五申三令,慙乖訓(xùn)撫之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六一回:“愚人不能看深奧的書,見了一部小説,就是金科玉律。”(4).引申為楷模、榜樣。 宋 司馬光 《樞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辭》:“黃裳藴厚德,玉律儼清規(guī)。”解釋:
(一)、玉制的標(biāo)準(zhǔn)定音器。相傳 黃帝 時 伶?zhèn)?截竹為筒,以筒之長短分別聲音的清濁高下。樂器之音,則依以為準(zhǔn)。分陰、陽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氣。
《后漢書·律歷志上》:“候氣之法……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晉書·律歷志上》:“ 武帝 太康 元年, 汲群 盜發(fā)六國時 魏襄王 冢,亦得玉律。則古者又以玉為管矣。” 前蜀 韋莊 《和薛先輩初秋寓懷》詩:“玉律初移候,清風(fēng)乍遠(yuǎn)襟。”
(二)、指管樂器。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袁淑<從駕>》:“甿謡響玉律,邑頌被丹絃。”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引 清 王士禛 《秦淮雜詩》:“ 秦淮 絲肉中宵發(fā),玉律拋殘作笛鈿。”
(三)、莊嚴(yán)而不可變更的法令。
前蜀 杜光庭 《川主太師南斗大醮詞》:“玉律金科,慮爽重輕之信;五申三令,慙乖訓(xùn)撫之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六一回:“愚人不能看深奧的書,見了一部小説,就是金科玉律。”
(四)、引申為楷模、榜樣。
宋 司馬光 《樞密太傅文恭胡公挽辭》:“黃裳藴厚德,玉律儼清規(guī)。”
釋義:
1.玉制的標(biāo)準(zhǔn)定音器。相傳黃帝時伶?zhèn)惤刂駷橥玻酝仓L短分別聲音的清濁高下。樂器之音,則依以為準(zhǔn)。分陰﹑陽各六,共十二律。古人又以配十二月,用吹灰法,以候氣。 2.指管樂器。 3.莊嚴(yán)而不可變更的法令。 4.引申為楷模﹑榜樣。
造句:
1、清朝的法典可謂封建時代的金科玉律。
2、安全是基礎(chǔ),服務(wù)是宗旨,制度是金科玉律。
相關(guān)詞語:
八珍玉食抱令守律冰肌玉骨冰清玉潔冰清玉潤伯玉知非不吝珠玉白玉微瑕白玉無瑕抱玉握珠冰潔玉清冰清玉粹不分玉石炊金饌玉摧蘭折玉柴天改玉出出律律爨桂炊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