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詞語 | 般若 |
---|---|
拼音 | bō rě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智慧。佛教用語。通過直覺的洞察所獲得的先驗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識解釋:
(一)、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意譯“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 殷中軍 被廢 東陽 ,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后見《小品》,恨此語少。” 劉孝標 注:“波羅密,此言到彼岸也。經云到者有六焉……六曰般若,般若者,智慧也。” 唐 王勃 《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涅槃甘露,承眷而宵流;般若靈音,雜祥以晝引。” 宋 蘇軾 《小篆<般若心經>贊》:“稽首《般若多心經》,請觀何處非般若。” 清 龔自珍 《發大心文》:“欲修禪那,發心為先;欲修般若,發心為先。”一本作“ 智慧 ”。
釋義:
1.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意譯"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于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
造句:
1、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關中老人
2、如果有一艘名叫般若的船,我愿奮力劃動那名叫慈悲的槳。
相關詞語:
愛才若渴安之若命安之若素傲睨自若安若泰山昂昂自若昂然自若百般刁難百般奉承百般撫慰百般折磨背若芒刺被寵若驚避之若浼辨若懸河炳若觀火炳若日星不絕若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