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口
詞語 | 赤口 |
---|---|
拼音 | chì kǒu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謂讒毀者之口。(二)、舊指一種惡神,主斗訟之事。
(三)、見“赤口日”。
解釋:
(一)、謂讒毀者之口。
唐 李翱 《準制祭伏波神文》:“小人赤口,曷本於理?” 宋 陸游 《養生》詩:“忠言何啻千金藥,赤口能燒萬里城。”
(二)、舊指一種惡神,主斗訟之事。
宋 儲泳 《祛疑說》:“赤口,小煞耳。人或忤之,率多鬭訟。” 宋 陸游 《己未重五》詩:“安用丹書禳赤口,風波雖惡不關身。”
(三)、見“ 赤口日 ”。
釋義:
赤口,漢族民間傳說中的一種惡神,主斗訟之事。每年農歷正月初三。根據漢族傳統習俗,當日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親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故赤口日亦稱為小年朝。
相關詞語:
口頭禪礙口識羞聱牙戟口白眉赤眼百口莫辯閉口不言閉口藏舌病從口入白兔赤烏白魚赤烏百口難分百口同聲搬口弄舌筆伐口誅閉口無言閉口捕舌閉口結舌辯口利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