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倛
詞語 | 蒙倛 |
---|---|
拼音 | méng qī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亦作“蒙箕”。古時臘月驅逐疫鬼或出喪時所用之神像。臉方而丑,發多而亂,形兇惡。解釋:
(一)、亦作“ 蒙箕 ”。古時臘月驅逐疫鬼或出喪時所用之神像。臉方而丑,發多而亂,形兇惡。
《荀子·非相》:“ 仲尼 之狀,面如蒙倛。” 楊倞 注:“倛,方相也。其首蒙茸然,故曰蒙倛…… 韓侍郎 云:‘四目為方相,兩目為倛。’”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 咎繇 面如蒙箕。” 唐 韓愈 《雜說》之三:“其貌有若蒙倛者。”
釋義:
蒙倛,拼音méng qī ,指1.亦作“蒙箕”。2.古時臘月驅逐疫鬼或出喪時所用之神像。臉方而丑,發多而亂,形兇惡。出自《荀子·非相》。
相關詞語:
被澤蒙庥發蒙解惑發蒙振聵發蒙振落發蒙解縛負任蒙勞鴻蒙初辟狐裘蒙戎狐裘蒙茸坑蒙拐騙曠若發蒙蒙混過關蒙袂輯屨蒙昧無知蒙以養正蒙在鼓里蒙頭轉向明昭昏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