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
詞語 | 地主 |
---|---|
拼音 | dì zhǔ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依靠出租土地剝削農(nóng)民為主要生活來源的人。(二)、指住在本地的人(跟外地來的客人相對):略盡地主之誼。
解釋:
(一)、當?shù)氐闹魅恕硗腿硕浴?/p>
唐 郎士元 《春宴王補闕城東別業(yè)》詩:“山下古松當綺席,簷前片雨滴春苔,地主同聲復同合,留歡不畏夕陽催。” 明 李贄 《與焦從吾》:“且當處窮之日,未必能為地主,是以未敢決來。”參見“ 地主之誼 ”。
(二)、神名。
《國語·越語下》:“皇天后土,四鄉(xiāng)地主正之。” 韋昭 注:“鄉(xiāng),方也。天神地祇,四方神主,當征討之。”《史記·封禪書》:“八神……二曰地主,祠 泰山 梁父 。”《漢書·郊祀志上》:“天子至 梁父 ,禮祠地主。”
(三)、田地的主人。
《元典章·刑部十八·宿藏》:“ 王拜驢 等於 賀二 地內(nèi)掘得埋藏之物,於所得物內(nèi),一半沒官,一半付告人;於地內(nèi)得者,依上令,得物之人與地主停分。”
(四)、占有土地,靠剝削農(nóng)民為生的人或階級。
毛澤東 《怎樣分析農(nóng)村階級》:“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或只有附帶的勞動,而靠剝削農(nóng)民為生的,叫做地主。地主剝削的方式,主要的是收取地租。” 茅盾 《林家鋪子》二:“一個多月前鄉(xiāng)下人收獲的晚稻也早已被地主們和高利貸的債主們?nèi)鐢?shù)逼光。”
釋義:
地主指家庭擁有土地,其成員不參加勞動的人。封建社會里最大的地主為皇帝,擁有全國土地,其它的根據(jù)級別之類的劃分。從大地主下劃到小地主,最后劃到級別最低的農(nóng)民手里。低級別的向上級定期交稅。沒土地的雇傭農(nóng)工直接受地主使喚,為他們干活。解放后的土地改革:1950年6月30日開始,中國開始了全國范圍的農(nóng)村階級成分的劃分。即根據(jù)當時中國的土改現(xiàn)狀和需要,將農(nóng)村階級劃分成了“地主、富農(nóng)、中農(nóng)、貧農(nóng)、工人”。土改、文革期間,地主們被紛紛打倒,土地也被沒收,改革開放后,地主們平反,但土地已經(jīng)全面收歸農(nóng)民(當然也包括仍然在世并在農(nóng)村務農(nóng)的原是地主成分的人們及其后代)集體所有。
相關詞語:
東道主刮地皮卷地皮哀感天地哀天叫地安身之地阿鼻地獄阿毗地獄哀鴻遍地拔地搖山拔地倚天北道主人必爭之地遍地開花別有天地冰天雪地補天柱地不留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