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體
詞語 | 治體 |
---|---|
拼音 | zhì tǐ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治國的綱領(lǐng)、要旨。(二)、政治法度。
(三)、指規(guī)范的文體。
解釋:
(一)、治國的綱領(lǐng)、要旨。
漢 賈誼 《新書·數(shù)寧》:“以陛下之明通,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fēng),致此治非有難也。”《周書·王褒傳》:“ 襃 有器局,雅識治體。” 宋 司馬光 《乞優(yōu)老上殿札子》:“愿陛下慎選德望材器為眾所服,知治體、曉兵略者以代之。” 清 惲敬 《三代因革論七》:“天下無無弊之制,無不擾民之事,當(dāng)擇其合時勢而害輕者行之。后之儒者,以 熙寧 之法而妄意詆娸,非知治體者也。”
(二)、政治法度。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詔策》:“ 孔融 之守 北海 ,文教麗而罕于理,乃治體乖也。” 宋 龔鼎臣 《東原錄》:“臺官言事,惟務(wù)摭人之惡,不顧治體之如何爾!自以為若卹治體,則僅乎不舉職矣。”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三章:“大同之治體,無國種,無險要。”
(三)、指規(guī)范的文體。
明 楊慎 《蕭穎士論文》:“ 賈誼 文辭最正,近於治體。”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去古既遠,治體不振,生當(dāng)其時,手足罔措,輒欲爭效異國,不以師人為恥,偶見章句之大殊,喜其文法之一定,忘其鄙且拙,而謂新且異焉。”
釋義:
1.治國的綱領(lǐng)﹑要旨。 2.政治法度。 3.指規(guī)范的文體。
相關(guān)詞語:
安邦治國遍體鱗傷不成體統(tǒng)不識大體不治之癥卑身賤體卑身屈體膘肥體壯撥亂反治撥亂為治長治久安稱體載衣赤身露體垂拱而治操揉磨治赤身裸體此事體大椎膚剝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