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己
詞語 | 異己 |
---|---|
拼音 | yì jǐ |
字數(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同一集體中在立場、政見或重大問題上常跟自己有嚴重分歧甚至敵對的人:異己分子。排除異己。解釋:
(一)、亦作“異己”。志趣、見解與己不同,以至敵對。
《后漢書·朱儁傳》:“ 卓 雖惡 儁 異己,然貪其名重,乃表遷太僕,以為己副。”《宋史·岳飛傳》:“時和議既決, 檜 患 飛 異己。” 清 李楷 《<嵞山集>序》:“古人為人之所歸而或以其異己,則曰非我家也。”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 民國 二年后的 袁世凱 ,對于異己者何嘗不趕盡殺絕。”
(二)、指與己見不同或敵對的人。
《晉書·殷顗傳》:“ 顗 見 江績 亦以正直為 仲堪 所斥,知 仲堪 當逐異己,樹置所親。” 宋 王安石 《揚雄》詩之二:“謗嘲出異己,傳載因疏略。” 清 顧炎武 《中憲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銘》:“巡撫削職為民,擢 童蒙 為太僕寺少卿,俾之修怨於東林而斥逐異己,此黨禍所由起也。” 魯迅 《書信集·致鄭振鐸》:“在廈大時,即逢迎校長以驅(qū)除異己。異己既盡,而此公亦為校長所鄙。”
釋義:
異己是漢語詞語,釋義是志趣、見解與己不同,以至敵對。
造句:
1、 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給別人。
2、 智慧不會感到孤獨,因為它甚至能和最異己的東西結(jié)合。
相關(guān)詞語:
愛如己出安分守己安份守己拔新領(lǐng)異本同末異標同伐異標新立異標新競異標新領(lǐng)異標新豎異別財異居標新創(chuàng)異別籍異財別籍異居別居異財察己知人成己成物傳聞異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