轇轕
詞語 | 轇轕 |
---|---|
拼音 | jiāo gé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縱橫交錯。(二)、深遠(yuǎn)貌。
(三)、廣大深遠(yuǎn)。
解釋:
(一)、亦作“ 轇輵 ”。亦作“ 轇葛 ”。交錯;雜亂。
《楚辭·劉向<九嘆·遠(yuǎn)游>》:“潺湲轇轕,雷動電發(fā),馺高舉兮。” 王逸 注:“言蛟龍升天,其形潺湲,若水之流,縱橫轇轕。” 宋 姜夔 《越九歌·王禹》詞:“享維德,輯萬國,轍轇轕,蹇時宅。” 明 何景明 《織女賦》:“錯璇璣之轇轕兮,施縹緑之雜章。” 清 陳維崧 《感皇恩·晚涼雜憶》詞之二:“水云轇葛,陽陰雜糅。”
(二)、引申為糾纏不清。
楊樹達(dá) 《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金文編>書后》:“凡治金文者,必先據(jù)形以識其字,次循音以通其義,循序漸進(jìn),乃為得之;否則轇葛不清,必?zé)o是處。”
(三)、空曠深遠(yuǎn)貌。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置酒乎昊天之臺,張樂乎轇輵之宇。” 司馬貞 索隱引 郭璞 曰:“言曠遠(yuǎn)深貌。” 漢 王延壽 《魯靈光殿賦》:“迢嶢倜儻,豐麗博敞,洞轇轕乎,其無垠也。” 唐 楊炯 《少室山少姨廟碑》:“東西轇轕,南北崢嶸。”
(四)、糾葛。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折子》:“初無轇轕,數(shù)百年之弊政,於是始革。” 清 薛福成 《滇緬分界通商事宜疏》:“蓋因 英 人注意商務(wù),若分劃邊界,偶有轇轕,則辦理通商,諸多掣肘,虧損無窮,固不能不審。” 曹亞伯 《楊篤生蹈海》:“丙午六七月間,有 魏蕃實(shí) 者,與 汪康年 以全 湘 鑛產(chǎn)賣於 德意志 人,訂約數(shù)年,屢起轇葛,約不能廢。”
釋義:
轇轕是漢語詞匯,拼音jiāo gé,意思是交錯;雜亂。
造句:
1、兩童靜靜聽他說完,雖年紀(jì)尚幼,但對其中諸多轇轕關(guān)鍵倒也聽得明白,瑤瑤當(dāng)下問道:“兩位徐家哥哥練得難道不是師父家傳的胡家刀法么?”。
2、惟盛傳竊有請者,當(dāng)今凝清屬邦之轇轕,藉伸大夏之威靈,揆厥情事,蓋惟和戰(zhàn)二端。
相關(guān)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