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詞
詞語 | 彈詞 |
---|---|
拼音 | tán cí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曲藝的一類。流行于南方各省。表演者自彈自唱,主要樂器是小三弦、琵琶等。有蘇州彈詞、揚州彈詞、長沙彈詞、四明南詞等。解釋:
(一)、曲藝的一個類別。一般認為形成于 明 代中葉。但據 明 臧懋循 《負苞堂文集》記載, 元 末時可能已有之。有 蘇州 彈詞、 揚州 彈詞、 四明 南詞、 長沙 彈詞、 桂林 彈詞等。現在流行的彈詞,表演者大都一至三四人,有說有唱或只唱不說。樂器多數以三弦、琵琶或月琴為主,自彈自唱,坐唱形式。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覽志馀·熙朝樂事》:“其時,優人百戲,擊毬關撲,魚鼓彈詞,聲音鼎沸。”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 滄州 瞽者 劉君瑞 ,嘗以絃索來往余家,言其偶有 林 姓者,一日薄暮,有人登門來喚曰:‘某官舟泊河干,聞汝善彈詞,邀往一試,當有厚賚。’”《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 安老爺 向來於戲文彈詞一道本不留心。”
(二)、指說唱彈詞的底本。
冰心 《南歸--貢獻給母親在天之靈》:“談到母親看的書,真是比我們家里什么人看的都多。從小說、彈詞,到雜志、報紙,新的、舊的,創作的、譯述的,她都愛看。”
(三)、彈章中的文詞。
明 馮夢龍 《古今譚概·迂腐·彈發御史》:“一日聞進札子,眾共偵之,乃彈御膳中有髮,其彈詞曰:‘是何穆若之容,忍覩鬈如之狀。’”
釋義:
曲藝的一個類別。前身是詞話,彈詞是“彈唱詞話”的省稱。明嘉靖年間已有彈詞演出的記載。曾流行于北京等地。清中葉以后,主要流行在江浙一帶,并分化出蘇州彈詞、揚州彈詞、四明南詞等曲種。基本形式是有說有唱,演員自彈(奏)自唱,書目多為中長篇。
造句:
1、彈詞主要是指興盛于明清,流布于南方的一種說唱文學,其中以女性創作的彈詞最具影響力。
2、此作經改編為蘇州彈詞書目,有一定影響.
相關詞語:
亂彈琴不贊一詞百喙一詞包攬詞訟陳詞濫調吹彈得破吹彈歌舞詞不逮理詞鈍意虛詞窮理極詞不達意諂詞令色陳言膚詞出詞吐氣出言吐詞吹竹彈絲詞不逮意詞華典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