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
詞語 | 五四運動 |
---|---|
拼音 | wǔ sì yùn dòng |
字數 | 4字詞語 |
形式 | abcd式詞語 |
意思:
解釋:
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戰勝國在巴黎舉行“和平會議”。會議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獲得的特權轉交給日本,北洋軍閥政府竟準備簽字承認。5月4日,北京學生三千余人在天安門前舉行示威,高呼“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等口號,示威隊伍還火燒交通總長曹汝霖住宅,痛打在曹家的駐日公使章宗祥。軍閥政府逮捕學生三十余人。學生立即罷課。6月3日后,上海工人發動罷工聲援,全國響應,掀起“六三運動”,形成了以學生斗爭為先導,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模的革命運動。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撤去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訂“二十一條”時駐日公使)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這次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相關詞語:
五里霧挨三頂五按兵不動捱三頂四捱三頂五巴三覽四拔十得五不動聲色不可動搖不三不四八萬四千拔十失五巴三攬四半三不四臂有四肘變動不居博覽五車才高運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