撟舌
詞語(yǔ) | 撟舌 |
---|---|
拼音 | jiǎo shé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yǔ) |
形式 | ab式詞語(yǔ) |
意思:
舌翹起不能出聲。形容畏葸難言或驚訝的樣子。語(yǔ)出《史記·扁鵲倉(cāng)公列傳》:“舌撟然而不下。”《新唐書(shū)·吳湊傳》:“撟舌阿旨固善,有如窮民上訴,叵云罪何?”清 金農(nóng)《懷人絕句》之二:“觀者圍場(chǎng)頓撟舌,硬弓力挽癲如雷。”清 黃遵憲《游箱根》詩(shī):“峭壁俯絶壑,旁睨每撟舌。”解釋:
(一)、舌翹起不能出聲。形容畏葸難言或驚訝的樣子。語(yǔ)出《史記·扁鵲倉(cāng)公列傳》:“舌撟然而不下。”《新唐書(shū)·吳湊傳》:“撟舌阿旨固善,有如窮民上訴,叵云罪何?” 清 金農(nóng) 《懷人絕句》之二:“觀者圍場(chǎng)頓撟舌,硬弓力挽癲如雷。” 清 黃遵憲 《游箱根》詩(shī):“峭壁俯絶壑,旁睨每撟舌。”
釋義:
舌翹起不能出聲;形容畏葸難言或驚訝的樣子。甲申(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二日,闖賊陷郡,毒我宗紳,辱我士女,彼汾一方,幾成羅剎鬼國(guó)。潔身之侶,望風(fēng)而逃,被繋之儔,垂首而聽(tīng)。乃有妃子、王孫、名儒、俠客,寧為玉碎,無(wú)取瓦全,視死如歸,慕義若渴,或從容以赴難,或慷慨以捐軀。激太上之風(fēng),扇至奇之采,得其一二,已足令頑鈍者撟舌。《汾陽(yáng)縣志·五烈傳》
相關(guān)詞語(yǔ):
百舌之聲搬唇遞舌笨嘴拙舌閉口藏舌搬唇弄舌搬口弄舌笨嘴笨舌閉口捕舌閉口結(jié)舌辯口利舌長(zhǎng)舌之?huà)D瞠目結(jié)舌齒亡舌存赤口毒舌赤舌燒城唇焦舌敝唇槍舌劍裁心鏤舌
詞語(yǔ)形式
熱門(mén)屬性詞語(y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