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詞語 | 十二 |
---|---|
拼音 | shí èr |
字數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一)、十分之二。(二)、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
(三)、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
解釋:
(一)、十分之二。
《史記·高祖本紀》:“地方二千里,持戟百萬,縣隔千里之外, 齊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蘇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二)、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
《周禮·地官·載師》:“凡任地……甸稍縣都,皆無過十二。” 賈公彥 疏:“皆無過十二者……皆無過十而稅二。”《漢書·貢禹傳》:“商賈求利,東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歲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稅。” 顏師古 注:“若有萬錢為賈,則獲二千之利。”
(三)、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齊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氣出表里。”參見“十二分。”
釋義:
1.十分之二。 2.特指稅率或利率十分之二。 3.形容數量多或程度深。
造句:
1、這一來,倒嚇我一跳,仰頭一看,一個十二、三歲的女孩子,高高地坐在一枝樹杈上,手里還拿著一只口琴,正準備吹哩。
2、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出自:唐·李白《古風三十二首》難為桃李顏:很難具有桃紅李白的鮮艷色彩。比喻為人孤傲正直,不愿以謅容媚色取悅*貴。李白
相關詞語:
二把刀拔十得五不二法門不擒二毛拔十失五百二關河百二河山百二金甌百二山川百二山河別無二致不管一二才貫二酉尺二秀才尺二冤家曾無與二丁一卯二丁一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