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
詞語 | 箜篌 |
---|---|
拼音 | kōng hóu |
字?jǐn)?shù) | 2字詞語 |
形式 | ab式詞語 |
意思:
古代弦樂器,分臥式、豎式兩種,弦數(shù)因樂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解釋:
(一)、古代撥弦樂器名。有豎式和臥式兩種。
《史記·孝武本紀(jì)》:“禱祠 泰一 、 后土 ,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瑟自此起。”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應(yīng)劭 云: 武帝 令樂人 侯調(diào) 始造箜篌。”《隋書·音樂志下》:“今曲項(xiàng)琵琶、竪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舊唐書·音樂志》:“﹝臥箜篌﹞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豎箜篌 漢靈帝 好之,體曲而長,二十有二(一作“三”)弦,竪抱于懷,用兩手齊奏,俗謂之擘箜篌。” 郭沫若 《哀時(shí)古調(diào)》詩之九:“天風(fēng)吹,海浪流。滿懷悲憤事,聊以寄箜篌。”
釋義:
1.古代撥弦樂器名。有豎式和臥式兩種。
造句:
1、驪龍雙珠光照琴瑟,犀牛一角聲葉箜篌。
2、石破天驚:原形容箜篌的聲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后多比喻文章議論新奇驚人。
相關(guān)詞語: